首頁>法治>法治縱橫
貴州桐梓:黨建引領三治融合 助推鄉村治理出實效
“我們黨委政府一屆接著一屆干,通過群眾會同他們拉家常、擺故事,進行普法教育。在春節、國慶期間到群眾家中宣傳黨和國家政策、法律知識;通過打造‘法治景觀大道’,讓群眾潛移默化受到法治教育。”貴州省桐梓縣大河鎮黨委書記梁婭深有感觸地說。
桐梓素有“川黔鎖鑰”之稱,所轄的大河鎮,在上世紀末,由于交通、區位特殊,人口、地形復雜。特別是G210國道沿線七二彎等地的村民法治意識淡薄,曾經搶奪、盜竊等違法犯罪活動泛濫成災,外來人員望而生畏。近年來,隨著交通環境和各類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全縣政通人和、平安和諧、欣欣向榮,先后榮獲全國法治先進縣、全國鄉村治理先進單位等榮譽。大河鎮七二村的巨大變化正是全縣推進鄉村治理的縮影。
重法治,“法治”再造人生
大河鎮七二村、龍坪村,因G210國道蜿蜒曲折成“之”字拐、川黔鐵路成“∞”字形,坡陡車速慢,一些村民靠著這條路,當起了“劫道班”“發路財”。村民陳開明說:想當年,火車在這個地方開得太慢,村民爬上車后,就一捆捆地把東西推下來,背回家后發現好多東西都沒有見過。比如電冰箱,那時候沒有電,村民不知道如何用,就拿來裝玉米。現在提起這事,在當地仍是一大笑話。據統計,自1994年到2004年,大河鎮龍坪村有30多人被判刑,違法犯罪率達30%。
或許走到懸崖處,便是回頭時。近年來,桐梓縣委以法治為武器,強化法治教育,以依法打擊開路,壯士斷腕,刮骨療傷。大河鎮從昔日違法犯罪率最高的鄉鎮變成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先進鎮。
教育幫扶重感化。對被判刑人員家庭,大河鎮黨委黨員干部到他家進行思想安撫。家庭有困難的,申請民政救助。農忙季節,各村黨支部動員和組織鄰里幫助搶種搶收。對刑釋人員及時深入其家中交心談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根據其特長引導創業就業。
浪子回頭金不換。通過法治教育,昔日的“劫道班”“公路飛虎隊”隊員們都已“金盆洗手”,很多人都成了當地鄉村旅館的老板,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黨建引領法治教育,讓大河鎮徹底告別過去,浴火重生。
感黨恩,“德治”打造標桿
數年前,桐梓縣官倉鎮可說是“臟亂差”的代名詞。“曾有人比喻官倉的臟,找個撒尿的地方都找不到;亂,是民心亂,干部去流轉土地,老百姓說,要地沒得,要命有一條;差,是產業差,都是玉米地和水稻田。黨的十八大以來,該鎮黨委搶抓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建設機遇,克難攻堅,僅用六七年時間,一躍摘取了‘國家級衛生鄉鎮’‘省級先進農業示范園區’‘全省特色示范小城鎮’等金字招牌。”官倉鎮組織委員成紹林說。
是什么讓“官倉巨變”?官倉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發榮說:鎮黨委知恥而奮進,探索出了“八九不離十”工作法,并將此完成情況作為干部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量化了黨員干部開群眾會的指標,讓干部進村入戶和群眾打交道成了硬性的要求。近5年,官倉鎮累計開展群眾會5000余場 ,幾乎把全鎮群眾輪番培訓了5次。密集的群眾會,讓群眾隨時看得到黨員干部的身影,隨時聽得到黨的聲音,見得到各級黨組織工作的成果,也讓干部撲下了身子,貼進了群眾。利用群眾會開展“六心”官倉人教育。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干部的所作所為,深深感動了老百姓。群眾會一喊就到,2015年,該鎮召開萬人群眾大會,村民茍廷權身患絕癥,為了參加群眾大會的愿望,自己硬是請人抬著都來參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群眾給村委會送來米、蔬菜,給值班人員送柴火取暖,有的群眾還抬來大肥豬。2018年8月,世界500強企業上海綠地集團進駐官倉鎮之時,群眾帶頭搬遷征拆,20天就完成1200畝土地征收、420所墳墓搬遷。
干群一心,其利斷金。該鎮在桐梓縣委組織部指導下探索出“興在鄉村強組織、富在鄉村旺產業、智在鄉村聚人才、樂在鄉村尚文明、美在鄉村綠生態”“五在鄉村”載體,帶領全鎮干部群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官倉速度”“官倉奇跡”,建成了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一個“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園、戶戶農家樂、人人奔小康”的新官倉展現在世人面前。
淳民風,“自治”創造和諧
2019年9月,新站鎮黨委組織綜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及蒙渡村委會干部對蒙渡村磚房組祝青明、祝青全兩兄弟進行訓誡教育。“兩兄弟經常吵架、甚至相互動手,還辱罵父母,鄰里勸都不聽。他們違反了該鎮‘十清十訓’第2、7條:子女不孝道,虐待老人;刻薄不明理,辱罵他人。在充分取證基礎上,對兩兄弟進行訓誡教育……兩兄弟都認識到自己的過錯,現場哭著向對方和父母賠禮道歉。”原新站鎮黨委副書記婁亞平說。
“十清十訓”是該鎮結合“重法治、感黨恩、淳民風”活動,探索的村民自治方式。原桐梓縣公安局第21黨支部書記韋鵬說:“自開展‘十清十訓’以來,全鎮已訓誡20次35人,起到了正家風、改陋習、淳民風的理想效果,營造了和諧、穩定、健康的發展環境,形成了人人學法、人人守法、人人講法的良好氛圍。2019年,我們鎮派出所還獲得了全國100個‘楓橋式’派出所榮譽。”
重法治則社會和諧,感黨恩則人心齊順,淳民風則鄰里和氣。大河、官倉、新站,都只是桐梓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一個縮影。全縣每年開展“十佳道德模范”等“十個十佳”評選活動和全縣“重法治、感黨恩、淳民風”“法治、責任、感恩”等法治活動,促進桐梓鄉村治理如火如荼,持續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鄉村治理,初步構建起黨組織領導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建成3個國家級、11個省級、50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走出了一條桐梓特色的“重法治、感黨恩、淳民風”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道路。
(昌德奇)
編輯:何方
關鍵詞:鄉村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