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前11個月PM2.5濃度達到世衛組織第一階段目標值
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歲末年初,生態環境部傳來好消息:2020年1-11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9%,同比上升5.4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為1.1%,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 PM2.5平均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O3平均濃度為1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其中, PM2.5平均濃度已達到世衛組織第一階段35微克/立方米的目標值。
“達到這一目標是非常不容易的。”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說。2020年,一直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中之重的藍天保衛戰,可以用有計劃、有重點、有實招、有成效來總結。
有計劃:三年之約,圓滿履行
2018年6月,《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設定了2020年的目標: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將這一目標進行拆解,可以看到一系列細化指標:到2020年,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重點區域鐵路運輸比例達到50%以上;全國基本完成“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區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3年后的“十三五”收官之年,藍天保衛戰交出了一份“PM2.5和優良天數均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目標如期高質量實現,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的答卷。
回望一年來,這份答卷是如何寫就的?
連續四年不間斷,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三大重點區域攻堅措施各有側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將推進清潔取暖散煤替代工程作為首要任務,長三角地區則嚴防“散亂污”企業反彈和大力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以時間、區域、對象、問題、措施五個精準,實現對癥下藥、靶向治療。
堅持績效分級,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在2019年《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制定技術指南》的基礎上,發布2020年修訂版指南,將實施績效分級的行業從15個擴展到39個,并追加針對移動源和績效分級的兩份細化文件,細化移動源管理要求,規范績效分級流程,讓重污染天氣應對更加有的放矢。
開展科技攻關,明晰區域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2020年9月,集合了295家科研單位、2900多名科研人員的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圓滿完成各項研究任務,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成為推動“2+26”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有力支撐。
磨礪始得玉成。在統籌兼顧、精準施策下,在進入“十四五”、開啟美麗中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時間節點,藍天白云、清新空氣在全國各地已越來越常見。
有重點:秋冬季重點治理PM2.5,夏季重點治理臭氧
“夏季臭氧污染,已成為我們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攔路虎’,與秋冬季PM2.5污染一起成為擋在我們面前的‘兩座大山’。”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曾如此描述藍天保衛戰的兩項難點工作。
而解決這兩個難點的利劍,就是以重點區域、重點污染物、重點時段和重點領域為抓手,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為手段,完善重點區域協作機制。
重點區域在重點時段加緊部署。2020年6月,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九次工作會議下決心加大對長三角地區石化、印染、工業涂裝等行業的整治力度。2020年9月,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聯絡員會議總結研討汾渭平原協作機制相關工作開展情況。2020年10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座談會明確,要對標對表,全面梳理藍天保衛戰各項任務落實情況,對未完成的任務拉條掛賬、倒排工期,確保年底前全面完成。
重點污染物聚焦重點領域逐個擊破。針對2020年6月-9月的夏季臭氧污染,VOCs治理攻堅行動正式打響。5輪次監督幫扶工作統籌相關專家、執法和技術骨干3172人(次),編成168個工作組,深入11省(市),對涉VOCs排放的石化、涂裝等主要行業、工業園區、企業集群進行指導幫扶。三個月時間,共檢查企業11.7萬家,累計發現各類揮發性有機物問題10.5萬個。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聯防聯控重點區域有了新變化。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的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被加入重點管控名單,四省相關城市將統一環境標準、統一執法檢查、統一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以推動這一地區強弱項,補短板,提升治理水平,加大治理力度,實現整個區域空氣質量的加速改善。
有實招:一組組沉甸甸的數字凝結汗水與付出
計劃是前提,重點明確方向,而成效的取得需要靠實打實的招數。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6. 9個優良天。夏季臭氧污染攻堅結束后,82城平均每個城市增加6.9個優良天,重點區域2020年6月-9月VOCs和NOx排放量雙下降,O3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9%;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6.7%,同比提高14.1個百分點,為全年優良天數目標超額完成奠定了基礎。
9億千瓦。截至目前,已經實施超低排放改造的煤電機組約9億千瓦,全國約6.2億噸粗鋼產能正在進行超低排放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減排量分別為24萬噸、42萬噸、5萬噸,占鋼鐵行業排放量的30%、30%、4%。
2500萬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清潔取暖改造已經完成約2500萬戶,基本完成了平原地區散煤替代任務目標,清潔取暖對區域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率達1/3以上。
188萬臺。截至2020年12月,31個省(區、市)完成編碼登記非道路移動機械188萬臺,設備老舊、油品低劣,排放量巨大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從此能夠做到精準監管。
一組組沉甸甸的數字凝結了各方艱辛的汗水與付出,在四川省,“四川大氣污染防治”微信群在臭氧污染區域預警啟動以來,每日24小時不間斷密切配合,加強防控;
在山西省,太鋼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不惜成本,投入4億多元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減排量達50%以上,成為太原市目前唯一一家重點行業績效分級A級企業;
在山東省,聊城新奧燃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鈞寧帶領他的煤改氣團隊從2020年6月開始便進入“5+2”“白加黑”工作模式,只為在采暖季來臨之前,讓每一家煤改氣用戶都能溫暖過冬。
有成效:北京持續優良天數已經超過40天
2020年秋冬季以來,截至2020年12月27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區域三大重點區域8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共計100天,比2019年同期減少95天,減少幅度達47.8%。北京市2020年進入秋冬季以來還未發生過重污染過程,持續優良天數已經超過40天,“這在北京有PM2.5記錄以來是第一次,充分體現了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成效。”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
但他同時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仍然任重道遠,生態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
“十四五”時期,污染防治攻堅戰由“堅決打好”向“深入打好”轉變,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寬、要求更高。大氣污染治理也將創新打法,在總體思路中,列出“提氣、降碳”兩項,統籌推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
那么,在“降碳”的新目標下,“十四五”時期藍天保衛戰將如何開展?
由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點,降碳與減污之間可以產生很好的協同效應。“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建設。建設清潔低碳能源體系,把發展非化石能源、削減化石能源消費量作為治本之策。加大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力度,推動公轉鐵、公轉水和多式聯運。選擇典型地區和城市,開展環境質量達標與碳排放達峰‘雙達’試點示范。”黃潤秋說。
此外,要強化工作統籌,統一政策規劃標準制定、統一監測評估、統一監督執法、統一督察問責,為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提供支撐保障。
編輯:秦云
關鍵詞:藍天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