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新發展格局下 民營經濟如何更上層樓?
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有多大?“56789”是近一段時間研究者的形象概括,即民營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占比超50%;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占比均超60%;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占比超70%;城鎮就業占比超80%;對新增就業的占比貢獻超90%。
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民營經濟能起到什么作用?其自身又如何實現“更上一層樓”?“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12日在北京舉行,多位與會嘉賓給出了答案。
■■朱之鑫:
優化發展環境推動民企更大發展
近期《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發布,為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提出,要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推動民營經濟實現更大的發展。
具體來看有三個方面。一是創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環境,全面落實民營經濟準入的政策措施,系統清理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壁壘,在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方面要一視同仁。二是創造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特別要著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三是創造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鼓勵民營企業家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弘揚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繼續艱苦創新。
“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發揚張謇精神,把企業的發展要同國家的發展繁榮、民族的興盛、人民的幸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朱之鑫說。
■■賈康:
多措并舉“自己人”吃好“定心丸”
“‘雙循環’中民企的作用至關重要。”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財科院研究員賈康認為,中國“內循環”的基本局面,緊密地關系民企的“56789”。在“外循環”中,民企又是商品、勞務、技術、資本輸出的生力軍,比如,廣大民企在貨物貿易中抓機會、開市場。在電商發展局面中,民企形成的頭部企業已不僅僅影響全國,而且影響世界。
但在現實經營過程中,民營企業仍感覺到難定心、缺乏安全感,通過調研很多案例發現,這引起了國內外的投資反差,導致在國內投資迅速下降,而在國外慌不擇路、不惜工本的不良情況。
賈康強調,“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56789”的民企已不僅是“半壁江山”的分量,必須按照“自己人”的定位,多措并舉使民企繼續吃好“定心丸”。
因此,他建議要結合認識張謇精神,把民企的“定心丸”繼續吃好,從大局、戰略、現代化客觀要求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層面,理解這個問題的分量和意義。
■■李稻葵:
做“隱形冠軍”破關鍵零部件“卡脖子”問題
清華大學弗里曼經濟學講席教授李稻葵則認為,在“雙循環”新格局下,民營企業家需要注意新的擔當、新的責任、新的使命、新的機遇,應主動出擊打造一批細分專業領域的“隱形冠軍”。
李稻葵認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是“一大一小”兩個問題。宏觀大問題是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必須重新布局,是人口勞動力、資源、資本等在空間上流動。同時,要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做好人口流出地區的工作,而不是追求全國各地的經濟總量一起走。
微觀方面問題是科技突破。李稻葵稱,中國現在可以做高鐵、大飛機,技術基本原理也不缺,但缺的是制造一些細分行業的關鍵零部件。民營經濟要依靠科技創新,解決關鍵零部件的卡脖子問題。“要主動出擊,打造一些特別細的、專業化程度很高但名氣不大的‘隱形冠軍’。”李稻葵建議,可以從專門做零部件的方面入手,例如三極管、二極管、變速箱等。
■■許善達:
增加科技含量控制標桿率善待員工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則為民營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的發展給出了三條建議。第一就是要增加企業的科技含量。“現在靠數量發展的階段已基本結束,今后要想在競爭中站住腳就要增加科技含量。”
許善達特別提到要考慮四個領域,即產品的科技含量、生產過程的科技含量、財務管理的科技含量、市場管理的科技含量。這四個領域可供企業認真思考,不同的企業內容不一樣,應該考慮好在哪方面投入更多資源。
第二要保持資產負債率不要太高。許善達說,在新時期,所有企業面臨的共同風險就是資產負債率的問題。在市場經濟發展中,要想健康發展,一定要保持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不要太高,保持在50%以下是最安全的。今后能夠保持穩定發展趨勢的企業一定是扎扎實實控制資產負債率的企業、深入投資搞研發的企業。
與此同時,控制風險也是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因為一個企業產生風險,受損失的不僅是企業家本身,還有客戶、員工都將受到損失。
許善達直言:“希望民營企業能夠在發展中保持穩健,不要因為某些企業通過杠桿率高掙了錢而羨慕,還是應扎扎實實控制資產負債率來穩健發展,這是一個長久的可持續發展的方針。”
第三要善待企業員工。許善達表示,《資本論》里典型的資本家要把勞工的成本壓到最低,剩余價值都歸資本家所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經濟中的民營企業家已不是《資本論》里的資本家了,需要善待職工,要在財富創造中和職工分享,包括職工的薪酬、福利等。
他認為,應構建社會主義領導下的民營企業家和員工的關系,善待員工并和員工建立新的利益分配關系,可以為企業發展形成長遠的良好環境。
■■溫鐵軍:
后疫情時代應重視縣域經濟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表示,后疫情時代,中國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如何實現以“在地化”為主要內涵的縣域經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鄉村建設行動”講到縣鄉村的綜合規劃,強調中小企業發展和城鎮化發展,強調縣域綜合規劃仍然應以“在地化”為主要發展方向,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更加強調縣域經濟綜合一體化發展。
溫鐵軍表示,張謇在創辦企業之初提出的基本原則就是“在地化”,提出“設廠之所,必度廠之四面生貨所產”。從他的經驗看,土產土銷是“在地化”內循環的構建機制,張謇在南通本地構建了完整的“微笑曲線”,無論是從種植業生產到收購到物流到配套產業再到加工再到金融三產再到教育培訓技術研發等等,整個產業都是在本地的,南通可以說是第一個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這種本地化可以推進社會企業成本控制,形成比較優勢,同時長期立于不敗之地。”溫鐵軍說。
溫鐵軍說:“張謇的‘在地化’理念提醒我們,應對全球化挑戰要練好內功、夯實基礎,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做好‘在地化’的機制性建設”。
編輯:秦云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 民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