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全國98%貧困戶
“目前,我國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98%的貧困戶。隨著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每個貧困縣形成了2至3個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在國務院新聞辦16日舉行的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表示,在產業扶貧支撐下,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至2019年的9808元。
“扶貧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進入貧困地區提供了平臺載體,也加快推動了交通、物流、通信等配套設施建設。”劉煥鑫介紹,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條件顯著改善。據統計,貧困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1億畝、農產品初加工設施4.3萬座,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44萬家,發展農民合作社71.9萬家,創建各類扶貧產業園2100多個,組建4100多個產業技術專家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保障更加有力、后勁明顯增強。
通過產業扶貧,激發了貧困群眾不等不靠、自強不息、用勤勞雙手改變生活的精神狀態。依托訂單生產、土地流轉、生產托管、就地務工、股份合作、資產租賃等方式,72%的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緊密型的利益聯結關系,70%以上的貧困戶接受了生產指導和技術培訓,累計培養各類產業致富帶頭人90多萬人,產業扶貧志智雙扶成效十分明顯。
“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會不會出現過剩情況,是不是都搞同一種產品,直接影響產業發展成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農業農村部一直在研究。”劉煥鑫說。
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魏百剛介紹,針對近年來一些地方扶貧產業發展存在同質化競爭現象,農業農村部重點采取三方面舉措,一是編好規劃、選準產業,目前中西部22個扶貧任務重的省份和832個貧困縣都編制了產業扶貧規劃,因地制宜確定產業;二是發展加工、延長鏈條,引導加工企業到貧困縣、貧困村建立加工基地;三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支持貧困地區打造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起步晚,同質化往往體現在賣‘原字號’農產品。你產黃金梨,我也產黃金梨;你種大棗,我也種大棗。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既避免賣原料的低水平同質化競爭,也創造更多產業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魏百剛說,為此,832個貧困縣支持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目前累計認證“兩品一標”農產品1.2萬個。
“產業扶貧已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劉煥鑫認為,當前,扶貧產業還處于培育成長期,整體發展水平還不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還不強。由于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周期不一致,很多問題在攻堅期內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一考慮,創造條件、分階段逐步解決。(記者 劉瑾)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產業 扶貧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