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今年超100萬人新納入兜底保障范圍
解決絕對貧困不落一人不留“鍋底”
今年超100萬人新納入兜底保障范圍
2017年底以來,全國所有縣(市、區)農村低保標準持續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準,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者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后,能穩定地實現“吃不愁、穿不愁”。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分別惠及困難殘疾人1153萬人、重度殘疾人1433萬人。
11月2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宣布:批準紫云縣、納雍縣、威寧縣、赫章縣、沿河縣、榕江縣、從江縣、晴隆縣、望謨縣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很多網友將其稱為“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因為它不僅意味著貴州省全部66個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更宣示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的時刻到來。
貧困縣已全部摘帽,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如何做到解決絕對貧困“不落一人”、不留“鍋底”,是接下來社會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從目前情況看,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都納入了低保或特困救助的政策范圍,納入低保和特困政策體系特殊貧困群體都達到了脫貧收入標準,能夠如期實現脫貧。”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司長陳洪波在近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說。
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介紹說,2017年底以來,全國所有縣(市、區)農村低保標準持續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準,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者特困人員救助供養以后,就能夠穩定地實現“吃不愁、穿不愁”。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分別惠及困難殘疾人1153萬人、重度殘疾人1433萬人。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實現全覆蓋,更多貧困兒童享受到關愛服務。
不落一人不留“鍋底”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歷史,在貴州已然發生巨變。
數據顯示,貴州義務教育資助人數190.3萬人、資助總金額8.79億元,同時非義務教育資助37.2萬人、資助總金額10.76億元,防止因學致貧;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鄉四級公立醫院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完成行政村衛生室建設和合格村醫配備,確保村村都有合格村醫;率先在全國實施老舊住房透風漏雨整治30.6萬戶、人畜混居整治7.12萬戶;實施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攻堅決戰行動,解決279.54萬以上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25歲的丹寨苗妹楊花家一度非常窮困,但當地搞起了非遺扶貧工坊,帶動3000余人穩定就業。楊花就是其中一員,她通過制作非遺工藝品,一個月也能掙到一兩千元。她現在遺憾的是由于照顧家中幼兒,不能全身心投入,如果能將在合作社工作的五六個小時延長些,收入就能更多了。
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海村的浦玉才則在村里的蔬菜基地上班。他將自家的5畝土地流轉給基地,每年不僅能享受合作社的固定分紅,還能掙一份工資。
在全國很多像他們一樣的貧困戶通過政府強有力的脫貧攻堅舉措過上了好日子。而如果貧困人口喪失了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扶實現脫貧,還有辦法嗎?
全部納入低保等救助制度,實現政策性兜底脫貧。在其他幫扶政策發揮不了作用時,兜底保障作為脫貧攻堅的最后一道防線,對特殊貧困群體特別是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貧困戶進行兜底。用陳洪波的話來講,“正是因為有了兜底保障等制度,我們才能夠做到解決絕對貧困不落一人、不留‘鍋底’。”
打出兜底保障“組合拳”
近年來,一系列兜底保障“組合拳”打出,取得良好成效。
近五年來,民政領域出臺的脫貧攻堅政策措施就多達97項。例如,會同相關部門連續多年出臺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具體措施;健全完善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加快推進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和法治化建設,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困難群眾監測預警機制;不斷完善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農村留守人員、殘疾人等福利保障制度,推進移風易俗,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
聚焦特殊群體,有效履行兜底責任。創新完善低保政策,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單獨納入低保兜底范圍,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有些家里整戶的平均收入超過享受低保的條件,但是家里有重病人、重度殘疾人,把貧困戶中這些人單獨納入低保,實際上是低保政策的一個重要突破。”唐承沛說,同時全面落實救助保障政策,確保特困人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流浪乞討人員“應養盡養、應救盡救”。建立健全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做到“應補盡補、應助盡助”。積極落實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關愛服務政策,做到“應幫盡幫、應扶盡扶”。
“兜不住”的問題得到解決。陳洪波介紹說,通過兜底保障政策,將特殊貧困群體的收入提高到或者超過脫貧收入標準。脫貧攻堅以來,農村低保標準大幅提高,從2015年的3177.6元提高到2020年三季度的5841.7元。從2017年底開始,全國各市縣農村低保標準都達到或超過國家脫貧收入標準,確保實現貧困群眾“不愁吃、不愁穿”。今年,全國所有省份的農村低保標準都超過脫貧收入標準,特困人員的救助供養標準還要更高一些。
“應兜未兜”的問題也在這一過程中解決。據陳洪波介紹,在低保對象認定和貧困人口識別中互相作為重點群體,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堅決防止搞平衡、“二選一”、對象識別互斥的問題。從2016年底開始,民政部、國務院扶貧辦按照季度開展建檔立卡數據和社會救助數據比對,加強數據共享和分析,通過比對,及時將符合低保或特困供養條件的貧困人口納入低保特困體系,將符合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低保特困供養人群及時納入建檔立卡范圍,及時解決“應兜未兜”問題。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了防止出現盲區和死角,在正常按季度比對之外,我們又將2019年底未脫困人口、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戶和無勞動能力但未納入低保或特困的貧困家庭,再作一次更加精細的比對,督促指導各地加強監測、摸底和排查,進一步查漏補缺。”陳洪波說,這次各地共摸排361萬人,新納入兜底保障范圍的超過100萬人,通過多種舉措,努力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以貴州為例,據貴州省民政廳廳長彭旻介紹,今年以來,貴州省先后開展6次比對排查,目前貴州78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納入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的有183.27萬人,占總數的23.4%,“真正做到了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遏制“人情保”“關系保”
既要讓應保盡保,也要防止“人情保”“關系保”等亂象的發生。
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用幾個關鍵詞概括出解決思路:整治、公開、制約、筑底。
整治。從2018年開始,民政部黨組會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民政部紀檢監察組,連續三年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整治違規行為、通報典型案例,始終保持零容忍的高壓態勢。“今年專項治理就要結束了,明年將會轉入常態化治理,也會建立治理的長效機制。”劉喜堂說。
公開。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劉喜堂介紹說:“這幾年,我們一直在通過各種方法來規范低保等社會救助中的公示、評議等環節,確保低保制度、社會救助制度在陽光下運行。今年上半年,公布全國3700多個接受投訴舉報的社會救助熱線電話,讓群眾來監督社會救助工作。從全國情況看,地方各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接到群眾來電33.8萬個,也已經全部辦結。”
制約,即在社會救助申請審批的過程中要形成制約機制。“現在民政部門負責認定低保對象,但是見不到資金;財政部門負責撥付資金,但不負責低保對象的認定。在縣這一級,一般情況下是由民政部門認定對象、確定救助金額,然后把相應的信息發送給縣級財政部門,財政部門把資金打到銀行,困難群眾直接到銀行去領取救助金,從而形成三方相互制約的機制。”劉喜堂解釋說。
筑底,即加強基層經辦服務能力建設。劉喜堂表示,下一步要在全國設立村級社會救助協理員,困難群眾較多的地方還要再設立社會救助服務站點,從而讓老百姓很方便地申請救助,也能夠監督救助。
“通過這些措施,‘人情保’‘關系保’等問題能夠得到有效遏制,相信今后這類問題也會越來越少。”劉喜堂說。 (記者 張維)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低保 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