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上海 “社區救助顧問”年內推行
陷于貧困、疾病等種種困境,卻因自身能力等原因找不到救助途徑、不懂如何申請救助,這些困難群體獲取幫扶資源的“最后一公里”有望打通。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在長寧區試點的“社區救助顧問”制度將于年內在全市推行。
主動介入擴大受益面
22歲的陳珊(化名)肢體殘疾4級,自小父母離異的她,患有糖尿病、腎功能減退等多種疾病。兩年前父親去世后,獨自一人居住的她心理狀態越來越差,除了飽受抑郁和失眠的折磨,還要背負近3萬元的家庭債務。
得知這一情況后,新涇鎮“家庭救助顧問”團隊主動介入,截至目前,已為她申請辦理了低保家庭醫療救助等各類幫扶資金合計2.5萬多元,最大程度幫她減輕了債務壓力。
對陳珊來說,這些近在咫尺的政策既復雜又陌生。“人們對救助政策不了解是目前較為突出的問題,為此,我們在全市率先創設了‘社區救助顧問’模式。”長寧區民政局局長章維說。
據介紹,“社區救助顧問”包括“線上智能顧問”和“線下站點顧問”。線上通過社會救助幫困主體、社會救助資源以及困難對象三方的信息互通共享,幫助困難人群及時對接救助資源。“線下站點顧問”則通過電話、微信、上門等多種方式,不定期將救助政策對困難群眾進行宣傳,跟進掌握救助對象的動態信息。截至目前,全區已設立顧問點195個。
試點一年多來,長寧區組建了一支超過300人的“社區救助顧問”隊伍,其中既有民政、人社、衛健、教育、殘聯等政府和組織的工作人員,也有第三方公益機構的專業社工,以及熟悉社區情況的居委干部和社區志愿者等。這支從四面八方匯聚而成的隊伍,對140多條救助政策做了梳理,對7000多名救助對象實施了精準評估,共有860多家社會組織(單位)參與其中,150多戶家庭接受了重點救助幫扶。
在社區救助顧問的主動介入下,越來越多的困難群體被識別出來,并享受到了相關救助政策,這客觀上擴大了救助范圍。長寧區新涇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主任高韻添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新涇鎮處于絕對貧困的共有630人,占全鎮9.7萬戶籍人口的0.6%。“現在殘疾人、高齡失獨家庭、困境兒童、獨居老人等6500位相對貧困人員也進入了我們視線,一下把救助人群的覆蓋面擴大到了6%。”
大數據助力精準救助
僅依靠人力走訪排摸,仍可能存在遺漏的情況。為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區正在探索通過“一網統管”民生大數據平臺,對困難群體進行精準識別。
在徐匯區大數據中心,記者看到,依托各部門提供的大數據,工作人員勾選標簽后,可以一鍵篩選出重殘家庭的困境兒童,并在地圖上顯示精確的方位和匹配的服務。“篩選后,我們派單給相關部門,由工作人員上門進行核實,實現了救助人沒開口,服務就到家。”中心工作人員說。
在靜安區臨汾路街道,“數字駕駛艙”則依靠靈敏的觸發機制自動“吹哨”。如果有生大病的居民到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理醫保登記,“數字駕駛艙”捕捉到信息后會自動調取數據,經系統分析,一旦發現居民存在因病致貧風險,就會自動向社區居委會推送提示信息,工作人員收到信息后主動上門走訪并指導居民申請救助政策。
以“一網統管”建設為統領,上海民政正致力于民政業務“數據海”項目的建設推廣。根據“數據海”建立起的“多重困難家庭篩查”模型,把家庭困難的成因作為參數,通過經濟需求、身心健康需求、重大變故應對需求等6個方面15個單項指標分值,設置三個級別的家庭困難程度,分值越高,建議“社區救助顧問”等專業人群關注的程度就越高,從而提高了救助的精準性。
在“社區救助顧問”制度的試點過程中,救助內容的創新是亮點之一。“過去,我們的救助模式較為單一,主要以托底保障為主,現在我們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物質救助,而是向陪伴式、長效式、全程式的救助轉變。”章維說。
在提供多元服務的同時,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也得到了滿足。試點一年多來,長寧區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形成了“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通過針對不同對象的“按需救助”,實現了生存型救助向發展性救助的轉變。“社會救助從以往的‘困難群眾找政府問政策’升級為‘政府、社會和市場聯手為困難群眾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政策包和紓困方案,這是此次試點的重要意義。”市民政局副局長李勇說。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社區 救助 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