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應關切用戶“被5G”的利益損失
近日,有消息稱,某運營商強迫用戶激活使用5G卡,消費者感覺被5G了,到底怎么回事?記者對比三大運營商和中國信通院等一些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5G套餐用戶數超過5G手機出貨量,運營商公布的5G用戶數據和工信部公布的數據有出入,等等。(6月17日中新網)
這一幕,在4G剛推出時也出現過,有很多用戶都是莫名其妙就“被4G”了,亦曾引發過輿論批評,如今在5G時代再次上演。用戶“被5G”的背后,實際上是運營商為了爭搶5G用戶資源、圈占市場,所采取的激進促銷措施,通過各種或明或暗的手段,誘導用戶由4G轉為5G套餐,從而提升KPI指標。因此,盡管用戶頗有微詞,社會輿論也予以批評,但阻止不了運營商的擴張沖動,依然會利用各種手段,快速增加5G用戶數量。
目前,“被5G”的情況有幾種,比如用戶在使用4G手機,但辦理了5G套餐;5G手機用戶用了雙卡雙待,且兩個號碼均使用了5G套餐;用戶使用5G手機,但還在用4G套餐;辦了5G卡,但是并未激活;用戶是4G套餐、4G手機,運營商以優惠名義誘導升級至5G套餐等等。顯然,運營商將這些用戶均歸為“5G用戶”,就造成了5G用戶統計數量超過實際使用數量,明顯是人為制造“數字泡沫”,乃是為了市場宣傳推廣和業績考核的需要。
5G是電信技術迭代升級的必然趨勢,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具有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從正式發布以來,社會各界就給予了很大的期待,三大運營商亦厲兵秣馬,大展拳腳開建5G網絡。至今,5G正式商用已有一年,發展勢頭如期,但曝光的運營商數據出入、用戶“被5G”現象,則說明5G發展并非一帆風順,還是有一些困難和障礙的。至于一些“被5G”的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動升級到5G,其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應予以關切。
“被5G”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用戶與運營商達成的套餐協議是一種契約關系,雙方均應遵守合約,履行套餐協議內容。如果用戶需要升級套餐,或者運營商基于業務發展,建議用戶升級,都應將5G套餐的具體資費、網速等標準明確告知,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不能搞隱瞞、欺騙等。并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由消費者決定是否需要升級,運營商不能擅自替用戶做主,導致出現“被5G”的情況。
目前5G套餐價格偏高,大部分套餐5G流量單價也高于4G流量單價,所以一些用戶“被5G”后,就會造成電信消費增加,甚或不小心超標使用,出現“天價賬單”,顯然并不劃算。這種情況在4G時代初期就曾發生過,并非杞人憂天。
因此,對于用戶“被5G”的現象,不能掉以輕心,監管部門應督促運營商予以整改,禁止惡性競爭,規范有序開展5G業務,尊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得越俎代庖擅自替用戶升級。同時,對5G用戶的統計標準,也需予以厘清,撇干“數字泡沫”,杜絕統計造假,以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避免迷失在虛假繁榮之中。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5g 用戶 運營商 套餐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