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書寫好中醫藥傳承創新的生動實踐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時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很多中醫藥人因為參與書寫這一生動實踐而激動。6月6日,在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主辦、晁恩祥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承辦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暨新冠肺炎防治專題研討會”上,多位與會專家分享了自己參與中醫藥抗疫的經驗和心得。
用療效彰顯優勢
據《中國疫病史鑒》記載,從西漢到清末,中國至少發生過321次大型瘟疫。但每一次瘟疫,中醫藥都未缺席。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醫藥同樣優勢凸顯。
談及中醫藥在此次疫情中的作用,多次參加一線疑難和危重病例的連線會診指導的國醫大師晁恩祥教授表示,中醫藥在本次疫情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僅中醫藥診療方案被納入國家指南,還將中國古代抗疫的不少經驗靈活現用,并研制、篩選了很多有效方藥,其中既有中成藥也有院內制劑。這些舉措,都是利用中醫藥的特色優勢為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出貢獻。
“三藥三方”就是中醫藥人在抗疫過程中通過臨床篩選出的有效方藥。
何為“三藥三方”?紅日藥業中醫藥事業群副主任付羽表示,“三藥”即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顆粒和膠囊、血必凈注射液,都是前期經過審批的已上市老藥,這次在新冠肺炎的治療中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三方”是指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三個方劑。
值得一提的是,“三藥”之一血必凈注射液,對抑制“炎癥風暴”具有明確功效,格外引人注目。它不僅能夠改善重癥患者病情,降低病死率,還以其權威循證的證據積累,連續納入了國家診療方案。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急診科主任方邦江教授也分享了抗疫心得。基于中醫傳承創新理論防治新冠肺炎臨床實踐,他將新冠肺炎分為輕癥(無肺炎)、普通型(有肺炎)、危重癥、恢復期四型,并分別給予人參敗毒飲、參麥飲茶飲、涼膈散、新冠康復方(自擬)等方劑進行治療,在臨床上也獲得了很好的療效。
書香助疫,見證古今
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徳教授,是深入武漢抗疫的專家。他介紹道:“我們在一線了解到,新冠肺炎核心病機特點為‘濕、毒’。武漢地區的病例,早期夾寒,迅速化熱,‘氣虛’貫穿全程,氣虛日久損及陽虛,肺腸同治,應采用柴胡解毒方;早期扶正、全程扶正,推薦用扶正解毒方。”
張忠徳的這些臨床體悟,還以案例的形式納入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醫案精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臨證護理案例精選》兩本新書中。這兩本在研討會上發布、由國家援鄂中醫醫療隊廣東省中醫院團隊編著的新書,是我國最早的新冠肺炎中醫醫案類專著。兩本專著均源自武漢抗疫戰場,凝聚了全體廣東省援鄂中醫醫療隊醫務人員的心血,也彰顯了中醫診療新冠肺炎的智慧。
“從3月10日接到該書選題申請后,我們就開啟了‘綠色通道’,在短時間內安排精審精校,保證了圖書的高質量應急出版。在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戰略性、階段性勝利的時刻,梳理總結中醫抗疫經驗具有重要意義。”研討會上,人衛出版社副總編輯朱雙龍回顧了兩本圖書的編寫出版過程。
“在疫情期間完成兩本專著實屬不易。我們在晁恩祥國醫大師、肺系病分會的指導下,制定了治療方案并確定了‘肺腸同治,早期扶正,全程扶正’的創新療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談及兩本書的出版,張忠德表示,從3月5日開始,在完成繁重的醫療工作和科研工作之后,武漢一線抗疫人員將防治工作中的案例經驗加以記錄,是中醫人和出版社的專業精神和奉獻精神讓兩本著作在短時間內得以高質量出版。
“未來,中醫藥人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行業之間、中西醫學之間、國際中醫藥學術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實現全球抗疫勝利發揮積極的作用。”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最后寄語。
編輯:劉暢
關鍵詞:中醫藥 肺炎 抗疫 傳承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