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為藝術創作撐起 一把版權“保護傘”
之前,筆者曾撰文呼吁高等藝術教育機構和相關部門嘗試將展覽往前推一步,把學生們的畢業創作作品推向市場,消除畢業創作價值止于畢業展覽的遺憾。實際上,在畢業創作走向市場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即藝術作品版權保護的問題。
這事關個體藝術家藝術創作之路能走多遠,也事關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雖然關于知識產權保護是個老調重彈的話題,但在我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高和保護體系尚未完善的當前,這方面的工作仍需為人們所重視,尤其是畢業生自己。
今年的畢業展經歷了一個極其特殊的年份,由于疫情的影響,很多學校取消了線下畢業展覽計劃而轉向線上。網絡傳播優勢明顯,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除了無法替代的現場感之外,最不利的一面就是更易導致藝術創作抄襲現象和侵權事件的發生。藝術作品展示于網絡平臺就是搭上了萬維傳播的極速車道,帶來巨大閱讀量的同時,未經授權就被傳播使用已經成為家常便飯?;诰W絡抄襲成本幾乎為零的現實,藝術作品和藝術品衍生品的版權隱患隨之變得突出。
對于藝術畢業生而言,這個群體有激情、有才情,敢想敢作,具備了藝術創作的眾多優勢,畢業創作和幾年學藝過程中不乏質量高超的作品,只是由于市場意識和其它客觀條件的限制,傳播渠道相對有限,作品露臉的機會少。但正是這部分畢業創作辨識度低,相較于名家作品,抄襲他們的作品或風格被追究的風險和成本很低,所以在畢業展上亮相之際容易成為偽作者漁獵的對象。又一年畢業展覽季來臨,藝術類的畢業生們樹立作品版權自我保護意識,不讓勞動付諸東流,某種意義上說與前期辛苦的藝術創作過程同等重要。
多年來,藝術創作的版權一直是個“剪不斷理還亂”的話題,隨著網絡的通暢和發達,爆出的藝術創作抄襲事件從傳統的繪畫門類到藝術設計和多媒體領域不勝枚舉,口水戰不絕于耳。但是藝術品的抄襲和侵權往往難以界定,維權獲勝的案例少之又少。不是所有的藝術家都有足夠的精力和版權的專業知識去維權。恰恰相反,絕大部分的藝術創作者都沒有這方面的資源,作為還未走出校園的藝術才俊,在社會經驗和財力物力上更是沒有能力維權。所以,為藝術之路剛剛起步的藝術學子們撐起一把版權“保護傘”變得迫切。
筆者注意到,專注于文創產品版權保護的APP(如“藝狗”),在手機端即可完成藝術作品的上傳、線上審核、電子證書獲取等流程,只需幾秒鐘和幾十元的費用就可以實現為自己的藝術作品存證和版權登記。毫不夸張地說,這種途徑開啟了互聯網時代版權保護的新模式,甚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但是在作品認證過后是否就具備了法律效力,會不會為了認證費而降低服務標準。如何與知識產權保護一系列法律法規銜接好,尤其是如何對待相似性藝術作品,如何甄別作品的原創性,是否會導致仿作覆蓋原作現象的發生等等還存在疑問,技術和服務的成熟度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版權保護的前提是專利申請,目前人們對美術作品歸屬權往往限于約定俗成的習慣性認知,這一專利意識還很淡薄,對美術作品的專利申請在我國還幾乎是空白。不管怎么說,這種版權保護方式在打破專利申請繁瑣、耗時長、遠離大眾的弊端上進行有益嘗試,如果成功,將為藝術創作者搭起藝術品版權保護的第一道過濾網,破解藝術品維權取證難的難題,值得肯定和推薦。希望它成為藝術專業學生和普通藝術創作者以及其他文創設計人員的福音,也希望類似這樣的APP和致力于版權保護的文創企業越來越多。
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頒布《知識產權保護法》到前兩年出臺《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方案》,雖然知識產權的保護從網下覆蓋到網上,但往往遭遇執行難的現實尷尬。從宏觀來看,藝術品產權保護是互聯網知識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保護好藝術作品的知識產權對于整個知識產權保護的推動和借鑒意義明顯。在網絡中成長起來的藝術青年一代,樹立版權保護意識既是保護個人原創的前提,也是建立良好版權保護體系和生態環境的重要力量。這里需要重點指出的是青年藝術學子們在保護好自己權利的同時,樹立版權保護意識的重要一面是不侵害他人作品的版權,直白地講就是不能讓別人抄襲自己的作品,更不能抄襲他人的作品。加強對他人勞動和版權的尊重,心存對道德、法律和藝術的敬畏,是準藝術家們的道德文化修養,是創作出優秀藝術作品的重要先決條件,也是形成風清氣正的藝術創作環境和有序藝術品市場的潛在要素。長期以來,占藝術創作絕大多數的普通藝術家們的作品處于“脫?!睜顟B,讓版權保護為藝術創作撐起一把“保護傘”,應該成為他們的現實期待。
編輯:楊嵐
關鍵詞:版權 藝術創作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