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望京門考古成果發布 再現寧波唐末以來千年城市發展史
中新網寧波6月13日電(見習記者 李典)13日,浙江省寧波市召開望京門地塊考古成果發布會,該考古遺址集中而真實地再現了寧波(明州)自唐末始建羅城以來一千多年的城市發展脈絡與興廢更替。
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廈門大學歷史系對望京門地塊開展了搶救性考古勘探與發掘。
經考古,該地發現了晚唐五代至民國時期的明州羅城(望京門段)遺址,該城墻遺址距地表深約0.5米,由夯土墻、包磚墻、包石墻等主體部分以及鋪墊層、護坡、水溝等附屬部分組成,筑城方法與宋代《營造法式》記載相符。
此外,還清理出三國兩晉至晚清民國時期水井7口、建筑基址8座、墓葬10座、灰坑35個、灰溝8條、水池3口;出土文物標本數以千計,其中完整及可復原器物1900余件(套),主要為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閩清義窯、福清東張窯等中國各地著名窯口的精美瓷器及其他遺物。
為保護好、展示好城墻遺址,根據浙江省文物局建議,寧波決定調整土地規劃、就地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2019年5月至11月,為配合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聯合廈門大學在城墻遺址東側補充發掘1000平方米,發現東漢至六朝人工堆筑高臺1處、灰坑21處,晚唐灰溝2條、墓葬2座,以及南宋至明清的道路、居住址和民國效實巷等遺存,出土完整及可復原器物900余件(套)。
據望京門考古項目領隊、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林國聰介紹,東漢至六朝的高臺似在自然高地上鋪墊一層約30厘米的黃褐土而形成,高臺大致呈長方形,21處布局緊湊、排列整齊、種類豐富的遺跡分布其上,疑為一處經過精心規劃的漢晉作坊遺址。唐代的灰溝邊壁陡直,溝底較平,溝內填土與明州羅城晚唐夯土層相似,應為晚唐筑城的煉泥之處。
因此,望京門城墻遺址為“海上絲綢之路”之“活化石”與“中國大運河”之“南端口”的港城寧波(明州)提供了極其稀有、不可再生、生動有力的考古例證。
此外,該遺址還為寧波(明州)乃至東南沿海州府城墻建筑史、城市發展史研究提供了寶貴案例,是近年來浙江乃至中國不可多得的重要考古新發現。
廈門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新天認為,結合以前在寧波城區周邊發現的漢晉墓葬等資料看,此次西門口東漢至六朝遺存的發現,表明漢六朝時期寧波老城一帶已有大量人類活動,形成了較大規模的聚落,這為后來明州城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東晉南朝時期遺跡在寧波老城內尚屬首次發現,為探討寧波首邑——句章故城的遷建乃至寧波地區早期港城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和新的線索。(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考古 寧波 京門 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