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在京舉辦
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主題活動
人民政協網北京6月13日電(記者 李寅峰)一尊尊玉雕惟妙惟肖;一把把紫陶壺古樸中透著時尚。13日,正逢我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于北京的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一層展廳中,50多個展柜中展示著精美絕倫的非遺藝術作品;10樓的會議廳中,十余位嘉賓對非遺文化的傳播、傳承等話題做了精彩分享——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中國中小商業協會共同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主題活動之“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以“走向世界的非遺更精彩”為主題,采用線上、線下同時開展,展示、交流雙重結合的方式,帶給與會人士、廣大網友一份非遺文化大餐。
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王亞民在《讓非遺融入當代生活——以故宮“宮囍·龍鳳呈祥”為例》主題報告中,從“讀懂故宮”以及“故宮非遺文化的活化——婚慶、過節”等角度出發,講解了故宮博物院在繼承非遺傳統基礎上,開發實用、時尚文創產業的探索和經驗。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在《文明互鑒視野下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主題報告中,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層面、精神價值以及行為方式出發,提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讓非遺活起來,要遵循“愛、德、行、善”四個字。愛,是指對文化遺產的愛,有了不求回報的愛,非遺就會有好的傳承;德,是需要好的社會評價來衡量的;行,是實實在在的行為;善,指的是回報社會的心態和行為,更是非遺傳承人應該有的做人做事的標準。
在主題發言的環節,先后有三位嘉賓做了精彩分享。
全國政協委員、云南建水紫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靜介紹了云南建水紫陶藝術,也闡述了自己對非遺的傳承、保護以及非遺項目市場化運作的想法和體會。
蘇州市姑蘇區人大原副主任顧建平以蘇州的非遺文化為例,闡述了兩個觀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世界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要傳承,更需要保護和創新。
北京花絲鑲嵌廠高級技師、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張春源分享了自己“一生只致力于做好一件事兒”的匠人使命與擔當。
活動現場,北京民生智庫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包啟挺發布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現狀調研報告》,該報告顯示,我國非遺項目發展態勢不樂觀,存在缺乏資金支持、非遺項目傳承人不穩定等問題。對非遺項目發展的出路,報告提出了政府主導、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搭建行業交流平臺、非遺項目下沉以提高民眾保護意識等建議。
在專家、學者、傳承人反復提及非遺傳承和保護難題后,一個特殊的拜師儀式令與會嘉賓和網友眼前一亮——在所有人見證下,瑪雅宮匠品牌創始人、清朝皇宮匠人之后、80后的賈正賢現場向張春源行拜師禮。一位是“一生只致力于做好一件事兒”的老匠人,一位是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的非遺新秀,兩代人的緊密相攜,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
瑪雅宮匠品牌創始人、80后的賈正賢(左二)現場拜北京花絲鑲嵌廠高級技師、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張春源(右二)為師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秘書長許紅海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秘書長許紅海表示,在我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主辦這一活動,旨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的社會氛圍。他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國民族精神傳承、文脈延續的重要載體,論壇希望以文化為紐帶,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拉近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同時也讓有獨特優勢的“非遺”在帶動就業、在脫貧攻堅、在復工復產發揮更加巨大的作用。
據介紹,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于1984年,是從事民間國際文化交流的全國性、非營利性、具有社團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其宗旨是: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為我國文化繁榮、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服務,為世界和平、人類文明作貢獻。
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玉石雕刻大師、蘇州玉雕名家文同軒玉雕工作室首席設計師范同生致辭時表示,非遺文化可看、可聽、可穿、可用、可吃,存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通過此活動能幫助更多非遺產品得以推介和宣傳,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讓更多人關注非遺、消費非遺文化產品。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非遺 傳承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