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閔慶文:行走的守望者
閔慶文: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副主委,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旅游規劃設計與研究中心副主任。
心路·心語
農民心境
“插秧很累,直起腰來時,很想喊兩嗓子。”早年的農村生活,閔慶文至今歷歷在目,也為他談論起當下農村的一些現象時,增添了身在其中的生活視角。“現在很多人都說農村沒有人種地了,關鍵是如何種地。讓年輕人回到以前,用他們父輩的方式去種地是不現實的。”
天然
閔慶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幾乎全白的頭發,和常年日曬出來的黝黑膚色,都天然得未加任何粉飾。
新解
在與人交流中,閔慶文時不時能對一些常規事務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解。聽著他絲絲入扣的闡釋,常常想到人和人之間所謂的鴻溝差異,更多是從這點滴之間的思想認識差別而來。
每年的6月5-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民間也稱這個耕種忙碌的節氣為“忙種”。這時節,正是南方水稻插秧與北方小麥收割之時。
“插秧很累,直起腰來時,很想喊兩嗓子。”早年的農村生活,閔慶文至今歷歷在目,也為他談論起當下農村的一些現象時,增添了身在其中的生活視角,“現在很多人都說農村沒有人種地了,關鍵是如何種地。現在再讓年輕人回到以前,用他們父輩的方式去種地是不現實的。”
調查是發言的底氣。閔慶文對很多農村問題的認知,都來自他行走各地的田野調查。自從2005年結緣農業文化遺產之后,閔慶文更是常年出差,趕巧時,一個月里甚至會有20多天回不了家。
中國是農業大國和農業古國,先人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創造并不斷發展了堪稱完美的傳統農耕技術,基本實現了對土地的永續利用。這些充滿了生態智慧的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而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當今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遍布于大江南北的農業文化遺產,大多地處偏遠。也正因為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才使得那些歷經數千甚至上萬年的傳統物種之源、農耕技術、鄉村文化和生態與文化景觀得以較好保留。這位已經將農業文化遺產視為后半生事業的科學家,常常帶著他的團隊跋山涉水,深入鄉野,宣傳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和保護的重要性,與當地政府和農民坐在一起探討保護和發展的途徑。
活魚還要水中看。所以,閔慶文總說:“對農業文化遺產,原貌式的保存并不可取,也不現實;生產性保護不會過時,才有意義。”
年華與華發
閔慶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幾乎全白的頭發,和常年日曬出來的黝黑膚色,都天然得未加任何粉飾。
回想起2005年第一次參加農業文化遺產國際會議時的情形,“那時頭發還是黑的,現在全白了”。閔慶文記憶清晰。2005年,在閔慶文和他的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
統成為世界首批、中國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當時,全世界共有6個國家的5種傳統農業生產系統被列入第一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
華發見證了閔慶文的人生歲月,也見證了中國農業文化遺產領域的進階。為應對全球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傳統農耕技術與文化喪失等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2002年發起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保護倡議。
當時浙江青田縣的一位副縣長曾咨詢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國外是怎樣進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有些什么經驗?”對方攤開雙手:“不知道,目前全世界還沒有成功的經驗。”
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國與世界各國幾乎都是從零起步。沒有經驗可供借鑒,所有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經過15年的發展,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和保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已經取得了較為廣泛的國際共識。截至目前,已有22個國家的59個項目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中國處于領跑地位,不僅以15個項目位居各國首位,而且還率先開展了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并對農業文化遺產管理機制和保護與發展途徑進行了有益探索。有專家評價,“在所有開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的國家中,中國走在最前列。中國的經驗對于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閔慶文最感自豪的是,他全程參與了中國乃至世界的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項目執行期,作為GIAHS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項目辦公室主任,閔慶文牽頭完成了中國第一個保護試點方案并負責了中國試點工作。在項目轉型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常規性工作后,閔慶文又當選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科學委員會主席。他牽頭負責了幾乎所有中國項目的申報工作。正因為其突出成績,2013年閔慶文獲得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別貢獻獎”,他是獲得該獎項的唯一一人。
“我天資一般,基礎一般般,英語也是大學才開始從ABC學起。”也許支持閔慶文一直前行的正是如勤勞農民一般虔誠的信念:“沿著一個方向,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新解先生
在與人交流中,閔慶文時不時能對一些常規事務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解。聽著他絲絲入扣的闡釋,常常想到人和人之間所謂的鴻溝差異,更多是從這點滴之間的思想認識差別而來。
開會這種在有些人看來作用不大的交流方式,在閔慶文這里,卻是很有價值的。
“雖然閱讀學術論文對于科學研究非常重要,但即使完成了有關研究工作,撰寫一篇論文一般也要花費幾個月時間,完成后從投稿到發表,也要一年半載甚至更長時間。當我們看到一篇最新刊發的文章時,其實已經是一兩年前的研究了。而在參加學術交流會時,大家分享的都是最新的觀點和想法。”
與遺產地政府領導和基層管理人員的工作性會議,閔慶文更是能挖掘出其間的重要性。“開會往往有書記縣長及相關管理人員在場,你不僅可以聽到不同的訴求,而且還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向他們傳輸思想。平時,要想把這些人拉到一起聽你講幾乎是不可能的。我會充分利用這樣的機會,不求馬上讓聽會者改變觀念,但至少讓他們知曉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如果不厭其煩地多講講,就能增強認同感。這對我來說就是很大的收獲。”
就是這樣一次次的努力,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農業文化遺產這個概念,并認識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性。隨著生態文明和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農業發展方式正悄然發生著變化,閔慶文敏銳意識到發掘與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按照FAO的定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這在閔慶文看來,“這已經突破了一般文化遺產的概念,而是以復合性、活態性、動態性等主要特征的傳統農業生產系統,并蘊含著對于農業經濟發展、農村社會發展、農民就業增收以及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極為重要的生物基因、技術基因與文化基因。”
在過去10多年時間里,閔慶文跑遍了我國所有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地和近一半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我思考最多的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農業發展有什么關系?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和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什么關系?”對于老問題總有新注解,并不因為他多么的聰明過人,只是比別人更長時間的專注。
微觀中行走
面容平靜、語調溫和的閔慶文,實則韌勁十足。2005年剛投身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之時,缺少經費、沒有人員,不被人們理解,正是靠著不斷“深耕”的韌勁,他一路走到了現在。靜下來的時候,閔慶文老感覺有一股力量在推著自己,“有一種虧欠感,好像欠別人的太多。”這里面既有對家庭的虧欠,也有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還未盡到承諾的責任。
閔慶文及其團隊的努力和辛勞漸漸見到了成效: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貴州從江稻魚鴨系統……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業文化遺產走向了世界,“最重要的是,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這些地方的遺產保護了下來,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物多樣性得到了保護,鄉村文化得到了傳承,農業經濟發展了,農民收入提高了。可以說,我們探索出了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的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新路子,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貢獻了‘中國方案’。”
雖然家鄉沛縣位于適宜種植水稻的微山湖邊,但小時候的閔慶文卻很少吃到大米,“只有兩種情況能吃米飯,一是我奶奶想吃的時候,二是家里來了客人的時候。”為了讓一家人不至于過分挨餓,閔慶文的父親常常把大米用自行車馱到徐州賣掉,再到山東去買山芋干。
16歲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閔慶文,當時也沒有什么遠大理想,他的第一志愿就是農字當頭的農業氣象專業,一則為了確保跳出農門,二也希望為農村發展做點實事。
實在卻也低調,使得無論是在政協開會,還是在學術圈交流,閔慶文都不是最熱鬧的那一個。他常常避開宏觀的論述,更多是從微觀著眼去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人們在研究中國農業與農村發展問題以及進行國際比較時,時常基于統計資料的面上進行分析,但閔慶文更喜歡從微觀角度去研究:“當一個外國人來到中國,去了浙江,他會認為這是中國。而另一個人到了陜北,則會認為這是中國。兩個人眼中不一樣的‘中國’,勢必影響他們對中國的正確判斷。”講述時,他的這個例子常常令聽眾會心一笑。
這些年閔慶文到處行走,“去了很多地方,怎么才能記下這些地方呢?”2009年,受到旁人啟發,他開始收集所到之處的郵戳。這種打卡方式一不小心就堅持了十幾年。“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到當地郵局蓋戳,再貼在活頁夾里,這樣的活頁夾我已經攢了幾大本,有意思的是這些郵戳背后的故事。有一次在西藏拉薩達孜,閔慶文去郵局的時候人家已經下班了。聽說他從北京來,工作人員立馬幫他開門去蓋戳,待遇特殊的原因很簡單:北京對口支援拉薩。
這讓人想起閔慶文講過的一種現象,在他生活過的農村常常可以見到:“一家如果要蓋房子,條件沒那么好、勞動力不夠怎么辦?村里好多家的勞動力都會來幫忙,打地基、建梁柱、砌墻、上房梁……今年你家蓋,明年我家蓋,人多力量大。”鄉土鄉情,延綿不絕。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農業 閔慶文 文化遺產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