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全民健身如何“建”?
全國政協“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遠程協商會綜述
滿足“健”的需求,首先要“建”———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人民身體健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不斷完善全民健身法規政策體系,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得到明顯改善,但場地設施總量相對不足,整體水平不高,“健身去哪兒”依然是一個難題。
5月8日,全國政協召開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圍繞“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議政建言。此前,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組織會前協商,邀請國家體育總局等5部委、北京市政協及區體育局、街道辦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情況,與委員互動交流。教科衛體委員會還委托黑龍江、廣東、寧夏三省(區)政協在當地開展協同調研,并在委員移動履職平臺開通主題議政群進行討論,為開好會議做了充分準備。此次會議在北京設主會場,黑龍江、廣東、寧夏三省(區)政協設分會場,部分外地委員通過視頻連線發言,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與委員們現場交流。在線上線下的探討中,委員們認為,應正確認識和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站在推進實施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的重要意義,將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基層創新有機結合,打通政策法規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讓規劃與需求相匹配
雖然近些年健身場地設施越建越多,卻始終不夠“解渴”,為什么?在全國政協委員馮建中看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政策規劃與群眾需求存在差距,“一方面現有的健身場地設施特別是大型場館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群眾身邊的健身場地明顯不足。”
馮建中認為,部分政策文件存在互相“打架”的現象,“比如,多地都曾出現過群眾呼吁建設身邊的健身場地,結果場地建成沒兩年,又被認定為違反綠化法規被強制拆除。又如,一些學校體育場館響應政策收費開放被說成亂收費。”馮建中建議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視角,梳理審視現行的政策法規,并由自然資源部牽頭多部門配合落實好“多規合一”。“一定要從國家頂層到省、市、縣、鄉、村層層抓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布局健身圈,解決群眾身邊的場地設施落地難問題。”馮建中說。
廣東分會場全國政協委員張力認為應加強規劃的科學性。“城市中心區因用地面積限制,新建小區的配套健身設施一般較為單一”,張力建議制定城市規劃時,應對毗鄰的新建小區運動場所整體規劃建設實現區位健身場地設施資源互補,對成規模的生活片區規劃獨立的體育活動中心或體育公園。他還建議鼓勵房企配建健身場地設施,其建筑面積不計算容積率,驗收合格后可給予房企獎勵或稅收優惠。
“疫情期間,許多城市的室內健身場所停業了,到居民小區、街心公園里運動鍛煉的人明顯增多,這些群眾身邊的場地設施帶來的便利,想必大家都有切身體會。”寧夏分會場的全國政協委員戴秀英說,由此可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點應在社區(村),建議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與社區(村)基本建設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在有條件的地方配備兒童滑梯、沙坑等設施,補上當前絕大多數全民健身場地缺少兒童運動設施這個短板,并針對“后疫情時代”提早謀劃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學健身指導工作,努力讓更多群眾共享科學鍛煉成果。
盤活城市“金角銀邊”
“我現在位于楊浦區軍工路X-PARK運動基地,這是上海一個新的體育運動‘打卡圣地’。”會上,身在上海的全國政協委員楊揚通過視頻連線向大家介紹她背后的場地。楊揚告訴大家,這里原來是楊浦濱江的一片廢棄的老廠房,兩年前一家企業在此投資,把廠房改造為體育場地,可以開展足球、籃球、游泳等20多個運動項
目。
上海中心城區寸土寸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足1平方米,改造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等用于體育健身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為此,楊揚建議簡化審批流程、加強部門協同,支持利用閑置廠房、倉庫、建筑屋頂等區域建設體育設施,并完善配套政策,實行稅收優惠,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投入與建設。
除了改造閑置廠房,會上,北京市政協委員聶一菁還介紹了另一種模式———盤活城市“金角銀邊”。
“我現在所在的馬家堡嘉囿城市休閑公園,曾經是一處綜合批發市場,豐臺區利用市場疏解騰退的土地,打造了這片3000平方米的城市休閑運動空間,為附近居民提供了羽毛球場、乒乓球場、健身步道等多樣性場地設施。”通過視頻連線,聶一菁在公園現場向大家介紹,北京市通過合理利用公園綠地空間和城市疏解升級過程中產生的“金角銀邊”,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嵌入式、小型多樣、靈活簡易的便民惠民健身設施,聶一菁呼吁推廣這一模式,讓嘉囿公園這樣的健身好去處越來越多。
在廣東分會場,廣東省政協常委王禹平也向大家介紹了當地的“綠道”模式。目前廣東已建成連接全省21個地市的1.8萬多公里完整、連續、可達的綠道網絡,為群眾提供了綠色健身休閑場所和人行通道,并通過打造貫穿城鄉的綠道網絡,將居民點、自然人文景觀與生態保護地串聯一體。
彌補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不足,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是一條重要途徑。不過,雖然社會持續呼吁多年,真正能夠向公眾開放的學校并不多,安全問題始終是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首要顧慮。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李有毅建議由區(縣)級政府牽頭,統籌教育部門、體育部門、社區委員會形成聯動機制,科學統籌推動這一工作,制定公益性收費標準,免稅并專項用于場館維護、日常管理以及購買運動意外傷害保險,解除學校后顧之憂。
從“量”到“質”提檔升級
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滿足群眾多元化健身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廣袤的農村,也有同樣的困擾。
寧夏分會場的全國政協委員李保平說,西部農村地區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往往過分強調標準化,與行政村規模和農民實際需求不夠匹配,而且重建設輕管理服務,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市場化程度不高。他建議農村的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在“實”字上下功夫,比如北方冬季時間較長,有條件的地方可考慮多建室內健身場地,解決農民有半年左右無法利用室外體育設施鍛煉的問題。針對當前農村人員結構老齡化、低齡化特點,多建適合老年人和少年兒童健身鍛煉的場地設施。此外,要有重點地建設,避免“撒胡椒面”,并依托當地優勢資源發展特色健身項目。
2022年北京冬奧會即將到來,黑龍江分會場的全國政協常委孫東生說,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籌辦冬奧會和發展冰雪運動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3億人上冰雪”正成為現實。但冰雪運動服務的有效供給不足,大眾供給和高端消費的比例失衡,大眾消費服務供給不夠。他建議立足普及群眾冰雪運動,推動“冰雪東南飛”,優化空間布局,加大普惠型冰雪運動服務的供給。
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需要逐步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求。對此,黑龍江分會場的全國政協委員張顯友建議打造面向老年人的便捷健身場地設施,“每個城市都應有一定數量對老年人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的健身場館,要推進老年運動器材及配套設施的研發應用,培育‘康養+體育’這一體育健康產業融合點。”
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不僅要滿足“量”的需要,還要滿足“質”的需要,這也是委員們的一致觀點。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袁貴仁表示,要把健身場地設施提檔升級作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全民健身新趨勢特別是疫情后群眾健身新需求,精細做好場地的選點布局、設施的配置更新。引導群眾尋求多樣化的鍛煉方式,探索多元化的健身場景,讓更多群眾盡享健身快樂。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健身 場地設施 全民 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