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張田勘:長江抗生素含量超標,水質改善任重道遠
近年來,隨著長江大保護持續推進,長江流域水質明顯改善。然而,近期多項調研發現,長江流域抗生素濃度偏高,水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更令人擔憂的是,長三角約40%孕婦尿液中檢出抗生素,近80%兒童尿液中檢出獸用抗生素,部分檢出抗生素已在臨床中禁用,有可能嚴重損害人體免疫力。
抗生素污染環境和生態是一個老問題,世界各國都已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抗生素污染仍有增無減。如果對此不加以控制,受到巨大傷害的將是所有人。因此,控制抗生素污染是一場全民減災重任。
首先需要全社會意識到的是,抗生素污染的嚴重性、危害程度正日復一日地加重。河海大學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近期一項調研顯示,長江抗生素平均濃度為156ng/L(納克/升),高于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長江下游抗生素排放量居全國前三位,年排放強度大約為60.0千克/平方千米。
抗生素濫用不僅對水生生物(微生物、浮游植物、魚類等)產生慢性毒理效應,產生耐藥性,同時也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造成腸道菌群的失衡和失調,降低人的免疫力,因為人體有超過80%的免疫功能是以腸道中菌群平衡為基礎。其次,耐藥性還可能造成對一些重大感染疾病的無藥醫治的后果,而獸用抗生素污染也與兒童肥胖、性早熟相關。
由此可見,控制抗生素污染已迫在眉睫。目前的著眼點在于,要查清污染源和途徑。這個方面也一如以前的調查,有明確答案,抗生素污染源于兩大源頭,一是醫源性,二是養殖業。醫源性污染來自醫院和藥廠廢水,養殖業污染來自水產和畜禽養殖廢水以及垃圾填埋場。
掌握了污染源和污染途徑,但解決問題的難度依然不小,包括污染管控起步較晚,藥品產用登記體系缺乏,負荷估算難;環境科學與水文學脫節,過程追溯難;污水深度處理工藝缺失,負荷削減難等等。針對這些難題,需要從科技、法律和社會全方位來努力和采取行動。
應當看到的是,在法律法規方面,中國已經有一些明確的規范,如從醫源性角度頒發的監管政策,有《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也有從農業生產方面進行的規范,如《允許作飼料藥物添加劑的獸藥品種及使用規定》等。但若執行不深入和不到位,抗生素污染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因此,加強法律法規的監管是下一步行動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另一方面,也需要從科技力量方面來減少抗生素的污染,其中一個就是提高抗生素廢水處理能力。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抗生素無法在現有工藝下有效去除,因而導致河湖水體成為抗生素和耐藥基因庫。
目前國際和國內在研究和使用的抗生素廢水處理技術有好氧和厭氧生物處理工藝。但是,也有研究人員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前處理-厭氧-好氧生物處理的組合工藝路線,并且應重點研究高效低耗復合反應器、除硫脫氮工藝和厭氧毒性試驗方法。這些方法如果能獲得突破性進展并使用,也會大大減少抗生素對水體、環境、土壤、生物等的污染,減少最終富集到人類身上造成的危害。而且,如果這些技術與抗生素的生產者和使用者的主體責任結合起來,可能會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也要求對抗生素生產者和使用者進行管理。首先是嚴控抗生素的使用,做到合理使用;其次是對生產和排放抗生素的排污單位要“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準排污費,并負責治理”。這個治理也包括采用技術手段來處理污水和殘渣中的抗生素殘余。
此外,也需要進行全民的科學普及與傳播,宣傳少用和不用抗生素。改善長江水質是一個長期的行動,需要各方面多部門的配合,持之以恒保護長江。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抗生素 污染 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