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哥們兒加油>焦點 焦點
讓快遞進小區是市民企盼,落實細則社區要敢于擔當
當前北京社區防控正從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市民熱切期盼快遞進小區也要盡快恢復常態。昨天下午,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第五十四次會議上明確提出,要適應常態化要求抓好社區防控,有序放開快遞、裝修、房屋中介、家政人員等進小區,滿足居民群眾生活需求。打通快遞進小區的梗阻,急需社區及時“開門禁”。
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快遞不可或缺。在國內疫情形勢較為嚴峻時,社區普遍要求快遞員以路邊擺攤的方式代替上門派件,以降低交叉感染風險。這一權宜之計,雖拉長了居民的取件距離,但給社區防控上了一道保險,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不可否認的是,快遞擺攤并非長久之計。快遞員整日“守貨待客”,在便利和效率方面遠遠不及送件上門;取件環境不衛生、聚集取件反而增加感染風險等問題,一度備受熱議;此外,快遞丟失破損事件也接連發生。這些都說明快遞不進小區,服務難免打折扣。隨著國內疫情形勢持續向好,居民生活逐步回歸正軌,讓快遞重回小區,成為快遞小哥與多數居民的共同心愿。
雖然輿論反復呼吁,但末端配送仍不能暢通。新華社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2月下旬,僅36.8%的快遞員表示可以上門收派件;至3月下旬,這一比例下降至33.3%。快遞進小區依然普遍遭遇“梗阻”,核心在于快遞員上門收派件與社區防疫存在一定“矛盾”。其實,在政策上,快遞早已拿到進入小區的“通行證”。中央日前印發文件明確提出,要允許快遞人員進入社區配送;北京市政府也多次表示,快遞外賣可進社區進行無接觸配送。可具體到執行層面,社區管理者不愿輕易為快遞抬桿放行。讓快遞進小區,涉及物業、社區、業委會等多方責任,雖然社區防疫保障已經不在話下,但由哪一方承擔快遞進小區的責任,反倒成為快遞進不了小區的攔路虎。正如北京一名社區干部所說,“目前防疫工作依然吃緊,每個小區的情況和能力不同。一旦放開‘快遞上門’,出了問題我們要擔責。”可見,快遞進小區不是過不了“健康關”,而是難以越過社區管理者的“心理關”。
隨著社區防疫常態化,社區管理者的顧慮完全可以消除。首先,每個快遞員的配送范圍基本固定,且工作時間內多次測溫,運輸車輛也會多次消毒。社區可以和快遞公司合作,通過辦理配送出入證或展示健康碼等方式,經體溫檢測后允許快遞員進入小區:同時,快遞員在客戶家門口收派件,打電話讓客戶自取,依然是無接觸配送,與防控措施并不沖突。社區嚴防死守理所應當,但在快遞小哥經反復檢測、已不存在安全隱患的前提下,又何必再設卡攔截快遞進小區?
有政策的明確支持,有市民的熱切期盼,快遞進小區不該再成為討論的話題;應該討論的,只是快遞進小區的落實細則。既能保證快遞派送過程的安全性,又能提升派送效率和居民體驗,需要社區管理者根據屬地具體情況,拿出有針對性的操作指引,讓快遞進小區的步伐加快。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殷呈悅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