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李雪蓓:由《婚姻故事》看兩性權力關系
編者按:近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落幕。韓國電影《寄生蟲》一舉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四大獎項,成為最受關注的影片。除卻一家獨大的《寄生蟲》,我們也應看到光環外的其他作品,為此“光明觀影團”選取了榮獲最佳改編劇本的《喬喬的異想世界》,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配樂的《小丑》,最佳女配角的《婚姻故事》以及獲得9項提名的《愛爾蘭人》四部影片,希望能帶給讀者更豐富多元的觀影視野。
作者:李雪蓓
婚姻為藝術作品提供了比愛情更為廣泛和復雜的社會議題,由鮑姆巴赫自編自導的新片《婚姻故事》自2019年夏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以來,口碑與熱度一直不減,并入圍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的多個單元,勞拉?鄧恩則憑借律師諾拉一角先后拿下了金球和奧斯卡的最佳女配角獎。
《婚姻故事》海報
據導演自述,《婚姻故事》的靈感來自他與前妻相處的真實經歷,比起許多直接否定婚姻制度的影片,該片自始至終沒有質疑婚姻的價值,反而以瑣碎日常反復確認夫妻雙方仍愛著彼此。因而導致他們最終分開的并不是婚姻這一社會關系本身,而是來自親密關系中兩性權力的不對等。
影片以夫妻互相讀情書開始,以此交代他們過往的生活狀態,讓觀眾對這段關系有了近似當事人的親切感,并確信他們之間存在愛情。而后切到婚姻調解室現場,氣氛急轉直下,妻子妮可以拒絕溝通的姿態先入為主,“離婚故事”的序幕由此拉開。此后,影片的前半段沿用了這一策略,把丈夫查理設置為被動接受妻子提出離婚的一方,但在妻子回溯過往的講述中,她又是婚姻中犧牲自我和不被尊重的一方。導演有意用離婚作為區分歷史與當下的時間點,以丈夫當下的窘迫與被動,彌補妻子長期以來在婚姻中的弱勢狀態,力求在拉鋸過程中給予觀眾情感上的平衡。
《婚姻故事》劇照
這是有趣的嘗試,但僅限于觀影即時情感的微弱傾斜,歸根結底,本片仍是以男性視角講述的離婚經歷,導演不自覺賦予了丈夫更多共情的時間。除了以被動的“離婚受害者”身份博取觀眾同情之外,影片后半段更是極力展現單身父親在掙錢與照顧孩子之間難以平衡的窘迫,如家庭觀察員與查理和兒子相處的一幕,用了大量筆墨展現父親的不知所措,他甚至不小心劃傷了自己;在萬圣節被父母分別領著去街上要糖果時,以兒子收到糖果數量的直接對比,放大了父親的匆忙和挫敗。與此同時,對妮可作為單身母親為照顧孩子花費的心血、如何實現經濟獨立則避而不談。
這種表層敘事視角上的不平衡,實則是里層故事中兩性權利關系不平衡的外化,而這種不平衡恰恰體現了影片表里如一的貼切性。如上所述,本片的核心沖突不在于批判婚姻制度,而是反思婚姻中兩性的權力關系。在福柯的理論中,“權力無處不在”(福柯《性經驗史》),他認為權力內在于各種關系,兩性關系亦關乎權力。《婚姻故事》中兩性權力關系的不平衡并不來自某一方在日常婚姻生活中的缺位,妮可與查理都是稱職的父母,查理還有著很強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們的矛盾更多在于生活方式、審美理念和創作話語權的博弈,這在紐約與洛杉磯、百老匯與好萊塢、導演與演員這幾組關系中可見一斑,丈夫和妻子分別作為導演和演員的身份設定,使故事自帶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性,也因此得以回避生活瑣碎,直接深入價值觀層面,探討婚姻之外男女性作為個體的價值。
《婚姻故事》劇照
律師是本片的功能性人物,其作用是為觀眾抽絲剝繭,梳理被忽視的婚姻關系中不對等的權力關系。這其中,女律師諾拉是絕對的亮點。她以極富智慧的獨立女性形象出現,救妮可擺脫婚姻的泥淖,在批判社會對女性的苛刻標準時,她的精彩演講是全片最富女性主義精神的時刻;在面對面調解時,論及雙方的口頭承諾,諾拉犀利地指出,“你(查理)想要的時候是協商,而妮可想要的時候就是討論。”點明兩性權力關系的不平等是導致這段婚姻走向破裂的根源。與此同時,雙方律師提起訴訟的過程還涉及了美國法制、親子教育等一系列問題,讓本片主旨在探討愛情之外,有更深刻的社會價值。
縱觀全片,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和復雜的敘事結構,更多依靠愛情里隱秘和微妙的情感取勝。當妮可試圖爭取生活和創作中的權利,打破夫妻原有的相處模式時,他們的婚姻關系為之震顫;當觀眾跟隨婚姻爭執行至片尾,反而更加確認夫婦間彼此相愛。結尾處,兒子讀信的溫情時刻更是他們對彼此的真心表露,如導演鮑姆?巴赫所說,“即使他們最終沒有在一起,這仍然是一個愛情故事。”只不過在維持夫妻關系和實現個人價值之間,他們都選擇了后者。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研究生)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關系 婚姻 權力 婚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