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李春元:用理性認知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
作者:李春元
春節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經歷了兩輪時間長、污染重的重污染天氣過程。對此有網友發出疑問,疫情之下,工廠停產了、工地停工了、道路上的車也少了,甚至連飯店也停業了,為什么還有很多地方輪番出現了重污染天氣?更有網友對前幾年為治霾關停污染企業、實施“雙代”工程、限制工地揚塵、治理高污染車輛尾氣的路子走的是否正確提出質疑。筆者在基層一線親歷數年治霾工作,對這些疑問和質疑有一些分析和思考。
首先,春節停產停工,不是今年春節才有的事。有所不同的是,今年春節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所迫,飯店停工了,路上的私家車大量減少,一定程度上確實對污染物減排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次,很多工廠、企業雖然節日期間表面上看是停止了生產,但是很多涉及高污染的鋼鐵、煉焦、玻璃、耐火材料、化工、制藥等重化工行業因存在大量不可中斷工序,部分企業還承擔著協同供暖任務,春節期間仍在持續生產。很多涉窯爐企業,雖未生產,但悶爐期間排放量往往還會高于正常生產時的排放水平。同時,一些城市的燃煤電廠、工業鍋爐要保障社會正常運行和居民采暖需求,仍需持續運行,春節期間排放強度基本與日常相同??梢?,以上這些排污大戶的污染物排放量在節日期間并未減少。
第三,京津冀區域實施了大面積電代煤、氣代煤工程,燃氣的污染排放雖然沒有燃煤的污染排放成分復雜,但城鄉居民由于防疫需要居家保暖和做飯,燃氣量的劇增也導致了氮氧化物排放量的猛增。
第四,春節期間,京津冀多數地區對市縣兩級主城區禁放煙花爆竹,但對周邊農村地區的管控較差。從除夕到初五,一些市縣城區驟然出現與鞭炮污染相關的高污染數值,足以證明停工停業停車所減少的污染量,又在一定程度上被鞭炮的污染排放“補上”了。
上述導致春節期間形成重污染天氣的主要原因,已有權威機構、專家學者反復解說論證,筆者認為毋庸置疑。對一些網友提出的往昔各地實施的治企、治煤、治車、治塵和抓轉型、取締“散亂污”企業等治霾路子到底對不對等疑問,筆者體會有三:
第一,國家和各地7年多來落實“大氣十條”、實施藍天保衛戰攻堅計劃所走過的控污治霾之路是科學的、精準的、正確的。對于這一點,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歷時數年取得的大氣污染量普遍減少30%-60%左右的事實足以證明,任何片面、偏激的吐槽都無法駁倒。
第二,任何城市和鄉村都存在影響大氣空氣質量的污染源問題,所不同的是日常排放量的多少、特定時段排放量的大小、不同時節污染物排放本底值的高低和在特定氣象條件下對外傳輸量的輕重。對于這一點,生態環境部已在兩年前就向“2+26”城市派出專家團隊開展專題研究,只是目前尚未公布調研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個城市的大氣污染全是靠外地傳輸形成的,相互疊加更易產生重污染是不辯的事實。
第三,污染必定有源頭。治霾既不能靠風吹,也不能靠老天幫忙,更不能靠僥幸心理。霧霾的根源不搞清楚、協同治霾不誠心誠意、在治根治本上耍小心機,既害人也傷己。
從近期的網絡輿情可以看出,公眾對污染治理特別是大氣污染治理仍然高度關注。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有網友對以往治霾之路、現實治霾之策產生疑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有很多人對近年治霾成果缺乏客觀、全面、足夠的了解和認知?;仡?013年-2015年的春節,那時每每經歷不利污染物擴散的天氣,重污染過程多以大面積、多城市爆表來體現,甚至有的城市時段污染數據高達1000-2000微克/立方米。2016年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程度逐年減輕,到今年春節,盡管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長時間反復出現,但沒有一個地級以上城市出現日嚴重污染高值,多在日300微克/立方米。前后劇變,應該讓公眾廣泛知曉,通過知情達到解疑目的。
二是有很多人對重污染形成之因缺乏足夠的科學、理性認知??蒲幸呀涀C明,重污染天氣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氣象條件高度靜穩,污染物難以擴散。像今年春節從除夕到初五,始終是高度靜穩天氣,一些地方固有污染加上鞭炮助力,更是雪上加霜。隨后,小風兩日又轉靜穩,一些城市的高污染向其他城市傳輸,最終導致了污染物區域平均分配,持續不散。讓公眾明白這個道理,對正視協同治霾的重要性、必要性十分有益。
三是有很多人對治霾的長期性、艱巨性缺乏足夠的思想認識和行動認知。習近平總書記近年多次強調,治理大氣污染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攻堅作戰任務,要保持定力,做到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但在現實中,一些地方和群眾由于產生松懈麻痹的思想,面對已經取得的治霾戰果,往往出現對成果估計過高、對精準深度施治認識不足,對排污大戶關注較多、對分散在民間的小污染源關注較少,對主城區污染治理重視程度高、對鄉村污染治理重視程度低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足以說明,在當前的治霾戰場上,進一步深入、扎實地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解決現實認識問題、污染問題的重要性。
對此,筆者建議,各地要進一步深刻領悟和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確認識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艱巨性、持續性、復雜性,扎實樹立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堅定信念和決心,堅決克服和解決松懈麻痹、怨天尤人等現象和問題。要進一步樹立協同治霾理念,在轉型升級、深挖污染源頭、協同應對重污染天氣等問題上,樹牢大局觀念,多做治霾實事。
要科學分析本地污染源,實事求是地把本地區大大小小的污染源都擺出來、亮出來,拿出精細化治理的辦法,分輕重緩急,實施科學靶向治理。要科學研判和認知本地近年來實施系列治理工程的治霾成效,既不能一改了之、高枕無憂,也不能以逸待勞、止步不前,特別是對“氣代煤”之后產生的氮氧化物污染問題,更要精細分析、深度治理、務求實效。
要切實重視易形成重污染問題的高度靜穩天氣應對工作,要把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污染源作為應對重污染天氣的重中之重。要科學認知,一個城市污染企業少,污染源不一定就少,小污染源不一定在特殊氣象條件下就掀不起重污染大浪。切實把重污染天氣應對過程作為有效防止重污染高值形成、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環節和工作過程。要進一步從頂層設計、地方法規、相關政策、考評機制支撐上,體現對治霾貢獻突出城市的傾斜性、合理性和鼓勵性,確保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持續發力,攻堅克難。(李春元)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污染 治霾 大氣污染 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