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饒曙光:科班再難出名導嗎
【見仁見智】
統領電影票房與口碑前三名的影片皆為非專業導演之作
科班再難出名導嗎
作者:饒曙光(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
2019年,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斬獲49.7億元的票房,其驕人的成績改寫了國內影史的票房排行榜,與《戰狼2》和《流浪地球》等影片一起位居國內影史票房前三甲。由此,便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是非科班出身的導演。所謂“科班出身”是指受過系統的影視類、藝術類高等教育的影視從業人員。而《戰狼2》的導演吳京,畢業于北京體育大學,以武行的身份進入影視圈,憑借過硬的武打素質與表演天賦才逐漸在影視圈內嶄露頭角,進而轉型成為導演;《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本科時期的專業為法學,畢業后在電視圈混跡多年才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成為管理系研究生,轉向電影圈;《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原名楊宇),本是醫學高才生,畢業后憑借個人的熱愛,毅然決定邁入動畫行業,通過多年的摸爬滾打才得以成為長篇動畫電影的導演。這一現象讓我們不禁提出一個疑問,是否當下影視行業的“科班”教育已不再重要,又或者說,為何“科班”再難出“名導”?
追觀中國電影70年的歷史,可以發現,中國電影的光環始終圍繞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等幾所高等專業院校的周圍。因為這些院校為中國電影界輸送了大批德藝雙馨的電影藝術家和高度專業化的電影從業人員。致使外界看來,國內電影界的“通道”似乎已經和這幾所院校畫上了等號。這種觀點在導演行當最為突出,尤其是新時期以來,從北京電影學院走出來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一度讓外界認為只有北京電影學院培養出來的導演才有可能在國內電影界成名成家。
而如今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是非科班出身導演這一現象無疑最大程度地顛覆了外界的普遍認知、習慣認知和傳統認知。那么,這種現象本身意味著什么?會成為一種常態或者新常態嗎?背后又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需要我們思考呢?
其實吳京也好,郭帆、餃子也罷,他們對電影的熱愛之心、敬畏之情都遠遠超過了一般人,他們的成功也絕非偶然。他們通過藝術實踐、以一種“自學”的方式完成了電影專業教育,同時又極其尊重電影的藝術規律、產業規律。遍觀當下中國電影界,不成功者各有各的原因,而成功者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對電影的敬畏,對電影專業的敬畏,對電影規律的敬畏。不管是以科班教育的方式,還是以實踐、自學的方式實現對電影本體、電影專業的把握,抑或者用電影的專業方式把握人生和社會,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成功的關鍵環節和必要條件。投機僥幸在電影專業層面絕對是沒有任何機會和空間的。
所以,并非是“科班”再難出“名導”,而是在當下語境中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名導”,關鍵在于你愿意為電影付出多少,能否具有電影專業能力以及藝術智慧。此外,非科班出身導演的成功,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預測的,因此我們不能把中國電影人才隊伍的建設簡單地寄希望于偶發的非科班出身的導演,而需要盡快構建更加完善、科學、差異化,面向社會、面向產業、面向一線的電影教育體系、電影人才培養體系和使用體系。
從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需要及使用的任何角度出發,電影專業教育都不僅只是必需的,還是需要不斷完善、不斷創新和不斷優化的。當下,國內電影界已達成了一個普遍的共識,即雖然最近幾年中國電影新力量的崛起成了中國電影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或者說最大亮點,但若從總體上看,人才短板仍然是中國電影所有短板中最突出的問題。無論是人才數量,還是更重要的人才質量,以及現有的人才教育體系、使用體系、保障體系都難以完全有效地支撐中國電影可持續繁榮發展和電影強國的建設。
據不少一線電影公司反映,受過系統的影視類、藝術類高等教育的影視從業人員“好看”但不“好用”的現象普遍存在。由于電影專業教育的實踐性比其他專業教育更為重要。因此,我們或許需要探索一種學校教育、實踐教育和“片場”教育融會貫通的新模式、新路徑,才能滿足新時代中國電影教育的新要求。此外,素質教育、理論教育也十分重要,必須與應用實踐教育結合,才能使我們所培養出來的電影人才既“好看”又“好用”。
科班也好,非科班也罷,最重要的是要回歸電影本身,回歸電影藝術的初心、本質。電影最根本的是要培根鑄魂,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歷史觀、宇宙觀,需要判斷好劇本的能力和自己編撰劇本的能力,需要廣泛的生活常識、科學常識、心理常識等各種各樣的能力,一個也不能少。此外,中國的電影專業教育也應當與國民電影教育協同發展,只有不斷提高國民的觀影素質,才能激勵創作界提高電影水準;同理,只有不斷提升電影創作水準,才能全面提升國民的電影認知,進而孵化出更多中國電影新力量,助推中國電影向世界電影強國目標邁進。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15日 15版)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電影 導演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