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王彥:上海電影制片廠走過的這70年與共和國一起長成“參天大樹”

2019年11月18日 09:53 | 作者:王彥 | 來源:文匯報
分享到: 

作者:王 彥

70年前的今天,上海電影制片廠成立。從那以后,與新中國同齡的上影始終是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主力軍。

70年里,上海電影制片廠始終與時代同進步,與觀眾心心相印,用光影書寫時代華章,弘揚真善美,匯聚正能量,表現社會變革和人民生活。上影人一方面繼承我黨早期在上海領導進步電影形成的優秀傳統,堅持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方向,一方面弘揚“不重復別人、不重復自己”的精神,以創新為動力,追求思想和藝術的突破。

于是我們看到,在各個歷史時期,上影都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思想和藝術力量、影響深遠的優秀作品,誕生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優秀藝術家。對于上影來說,這是用優秀作品贏得歷史榮耀、用優秀藝術家的杰出創造贏得人民尊敬的70年。

今天的上海電影制片廠,已經成長為中國電影的一棵參天大樹、“上海文化”的一塊閃亮“金字招牌”,累計拍攝了820多部故事片、800多部(集)電視劇,并獲得數以百計的國際和國家重要獎項。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說:“‘我是看著上影廠電影長大的’,是歷代觀眾的由衷之言。而今天矗立在上影集團廣場前的上影廠標‘工農兵塑像’,其實跨越了年代,標示著上影人從未改變的初心——為人民創作。”

傳統與創新,滋養了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主力軍

電影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樣式,也是共和國重要的文化記憶。

當上影屢屢承擔著“要做上海電影最高的那棵樹,要當中國電影建立功勛的主力軍”的使命,我們有必要探尋為什么由上影擔此重任,“上影出品”中究竟凝結了多少集體記憶。

答案,從70年來的上影片單開始尋找。

按時間線索,上影的創作可分為三個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初、改革開放以后、新世紀至今。

新中國成立之初,“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廠牌下,能羅列出許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佳作。《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鐵道游擊隊》《紅色娘子軍》《紅日》等作品,都以革命歷史題材謳歌了為建立新中國而披肝瀝膽的英雄先輩。《女理發師》《祝福》《馬蘭花開》等現實題材影片,則留下了中國百姓建設祖國的熱烈身影。這些作品為新中國電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改革開放之后,在老廠長徐桑楚的帶領下,上影隨中國電影一同邁入了新時期。最先在影壇產生熱烈反響的就是謝晉導演《牧馬人》《天云山傳奇》《芙蓉鎮》三部曲,關注人性,凝視現實。在那之后,《廬山戀》《巴山夜雨》《城南舊事》《月亮灣的笑聲》《喜盈門》《生死抉擇》《人·鬼·情》等一大批佳作,從各個層面反映了中國百姓的生活變遷。

21世紀以來,《生死抉擇》《2046》《東京審判》《高考1977》《三峽好人》《辛亥革命》《西藏天空》《村戲》等影片,從各個角度切進中國大地的現實土壤。今年國慶檔,《攀登者》又以具有當代英雄氣概的新時代主旋律之姿,為新中國70華誕獻禮。

為什么任何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上影總能“在場”?時間線索之外,繼承傳統、勇于創新的理念貫穿始終,構成了上影創作的一體兩面。

上海電影是華語電影的根脈所系。而無論冠以“上海電影”抑或“海派電影”之名,其根脈精華都是從左翼電影延續而來的現實主義傳統。70年來,張駿祥、沈浮、孫瑜、鄭君里、魯韌、謝晉、吳貽弓、黃蜀芹、于本正、張建亞等幾代上影導演都對此深信不疑且身體力行——中國電影的創作傳統不外乎現實主義,上海電影從創作和接受兩方面,現實主義也都是不可取代的。

無怪乎上影能延續現實主義傳統,并不斷加以錘煉和深化,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現實主義敘事方式與美學調性。由此,觀眾能從《女籃5號》里看到醇厚和燦爛的現實生活,從《芙蓉鎮》里洞見人性幽微,又從《城南舊事》里體會詩意的現實。即便在妙趣橫生的《今天我休息》《魔術師的奇遇》《大李小李和老李》等影片中,海派的城市景觀、人文風尚依舊與現實的嬉笑怒罵同行。

與時俱進的求新求變精神,同樣熔鑄在上影的創作中。70年里,上影人都信奉這句話“不重復別人,不重復自己”。他們堅持在藝術上創新、在發展上大膽突破,不斷追求卓越,用創業的精神拓寬了新中國電影的類型版圖。

今天回首,人們能用一長串新中國電影的“第一”來佐證上影的銳意進取: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臺》、第一部軍事故事片《南征北戰》、第一部科幻故事片《珊瑚島上的死光》、第一部獲吉尼斯世界紀錄的電影《廬山戀》、改革開放后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電影《城南舊事》、第一部應用數字特技技術制作的電影 《緊急迫降》……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上影之所以能在70年間不斷締造輝煌,即在于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水乳交融——面對新中國電影的生產布局,上影承繼了原先海派電影現實主義與大膽求變的風格,形成自身的特色與傳統,同時遵循著“文章合為時而著”的文藝創作準則,這才捧出了一大批熔鑄家國情、人民性與人文景觀的優秀作品。

對于電影,好的作品永遠是硬道理。于上影,作品也是最大的底氣。在今天這棵“參天大樹”上,綴滿的果實都澆灌著傳統與創新兩種滋養。

一批德藝雙馨的表演藝術家匯聚在這里,足以光耀新中國影史

上海電影博物館一樓最顯眼的位置有一面明星墻,定格了上影老一輩表演藝術家最生動的模樣,每天都有很多參觀者在這里駐足。

燦若星河!說到上影為新中國電影史所作的貢獻,不能不提那一長串閃亮的名字,他們清晰地鐫刻在上影廠走過的70年流光長廊里:金焰、趙丹、白楊、秦怡、上官云珠、孫道臨、張瑞芳、王丹鳳、祝希娟、黃宗英、仲星火……

這是一個足以光耀新中國影史的大師群體,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力。因為他們,新中國銀幕上留下《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俠、《護士日記》里的“小燕子”、《女籃5號》里的林潔、《李雙雙》里的李雙雙等一個個光輝燦爛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們滿懷真情實感地把自己投入到為人民創作、為祖國放歌的新中國電影事業中,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藝術家。

要說表演藝術家如何努力跟上時代步伐,自覺激發創作活力,上影前輩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實踐最具說服力。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告訴記者,彼時由于不熟悉新的文藝政策,對工農兵缺乏深入的了解和體驗,從舊中國一路走來的電影人曾經有過無所適從的時期。怎么辦?轉型!

1954年,上影接到任務,拍攝軍事影片《渡江偵察記》。出演男一號解放軍偵察連連長的,是文質彬彬的孫道臨。為了理解和把握角色,孫道臨二話不說接受廠里安排,背起軍挎,打上綁腿,到華東軍區原渡江部隊與部隊官兵共同生活了三個月。后來影片公映,銀幕上孫道臨飾演的偵察英雄李連長,不僅與角色毫無違和感,還與自身氣質完美融合,為新中國銀幕奉獻了一個風格獨特的“儒將”形象。

一時間,轉變思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積極投身工農兵影片創作,在彼時的上影人中蔚然成風。石川舉例說:以前以出演年輕學生、小市民、知識分子著稱的白楊,在《祝福》中成功塑造了勞動婦女祥林嫂的形象;擅長飾演交際花、姨太太、弱女子的上官云珠,經過一番艱苦努力,也為觀眾奉獻出《南島風云》中游擊隊女護士符若華的光彩形象;一向以清麗雍容示人的秦怡,也憑借在《鐵道游擊隊》《林則徐》等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純樸、勇敢的婦女形象,為自身的演藝生涯實現了一次華麗的轉身。

類似的例子還有張瑞芳。在1962年上映的電影《李雙雙》里,她準確把握住了李雙雙這個角色的核心基調,一個性格爽朗火辣的農村婦女形象躍然于銀幕之上,且毫無刻意造作之感。她在影片中干農活的那些鏡頭尤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黃宗英這樣評價:在同輩的知識分子出身的電影女演員中,還沒有能像她那樣自如可信地去扮演農民。然而旁觀者眼中的“自如可信”,于張瑞芳卻是一次次實打實地演練。她曾經這樣回憶:“當時管道具的交給我兩大團面,讓我先揉著,然后現場開始調整燈光,我就揉啊揉啊,然后搟面、切面,好不容易忙完了吧,導演說,好,然后把面團重新揉在一起,讓我重新來,于是我又重新做一遍。觀眾在銀幕上看到李雙雙這么熟練的動作,就是這么磨練出來的。”

70年,當一批又一批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表演藝術家集聚在上影,形成了“以作品立身”的風尚,上影因此當之無愧稱得上是中國電影的一個標桿、上海文化的一面旗幟。(王 彥)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電影 上影 新中國 上海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在线一区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v欧美v日韩ⅴ国产v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手机在线 | 色色午夜福利网 | 天堂日本美女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