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高亞麟:又回到手藝人的時代
現在影視圈的當紅“網紅”,不是李易峰、吳亦凡,而是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一批有演技、有內涵的“老藝術家”。本劇收獲了大批年輕觀眾,年輕觀眾以“表情包”“漢東BOYS”等方式支持該劇,在上周四,《人民的名義》收視率破4。
正因為有了吳剛、張豐毅、張志堅、丁海峰、侯勇等一眾戲骨的標兵作用,也讓年輕觀眾重新審視“小鮮肉”的演技。就在《人民的名義》熱播期間,IP劇出身的“小鮮肉”劉昊然、張藝興、李易峰匯聚在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歷史的電影《建軍大業》中,對于這一陣容,網友不再盲目追星,而是對主角的演技表示質疑。對此,該片監制黃建新16日在北京回應,選演員是經過慎重考慮的,而且他們也為此片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
老戲骨成為“網紅”,而“小鮮肉”也看到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危機,開始重視演技的磨練。面對這一現象,《人民的名義》總制片人高亞麟欣喜地表示,“又回到手藝人的時代了!”
專家熱議:用藝術“鞭撻腐敗”
日前,《人民的名義》創作研討會在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舉行,諸多業內專家、學者從該劇的藝術性、思想性、社會價值等多個角度,探討了其熱播背后的原因和社會意義。與會專家認為,《人民的名義》的成功之處在于摒棄了傳統主旋律電視劇中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等問題,取材于生活,貼近民生,因而最能與百姓的思想形成共鳴,取得非同尋常的藝術效果。
在導演李路看來,“做電視劇一定要‘說人話’,要和百姓產生共鳴,這樣,這種現實主義題材的主旋律作品才會被大家接受和贊頌”。
正如中國電影電視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所說,“影視劇創作和生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堅持文化自覺、堅持現實制度、堅持溫暖現實主義的創作路線。”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認為,《人民的名義》昭示人們更好地繼承、發展中國文藝包括影視藝術的優秀歷史傳統和文化提煉,順應了社會情感共鳴的需求,提高了人的素質,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在中宣部原副部長、該劇總顧問翟泰豐看來,“這部劇揭露了貨幣使人性變異,并對黨員脫離群眾的惡果進行了抨擊,這是在用藝術反腐敗、打擊腐敗、鞭撻腐敗。”
編劇周梅森從《人民的名義》創作之初就確定了目標,即要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現實的政治、社會的形態做一次準確、全面的描述。而為了這一目標,他積累了10年才有了這部作品。李路導演說,因為劇本的深刻性和人物的復雜性,在拍攝過程中格外用心,劇組養成了反復讀劇本的習慣。
大多數觀眾對高亞麟《家有兒女》中“夏東海”的角色印象深刻,隨著《人民的名義》的熱播,他作為該劇幕后出品人、總制片人的身份也隨之曝光。他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說,當初他是冒著賠錢的風險投資這部劇的,支撐他的原動力是“內容”,“影視作品與商品不同,前者需要有社會價值,要反映當下,有家國情懷。”
這部劇出現之前,國內的反腐題材劇空白了10年,而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成為熱門的話題,本著對影視行業和市場的判斷,高亞麟相信把它拍成影視作品“一定不缺觀眾”。
幕后大腕展望行業趨勢 手藝練好才是王道
高亞麟坦言,與李路導演確定要拍這部劇時,參照了以前的《大宅門》《北平無戰事》等口碑劇的做法,即“戲骨云集”。
據他透露,在邀請演員時,從沒有過找“小鮮肉”的想法。“因為沒有意義。我指的‘小鮮肉’不止是說年輕演員,而是特指沒有演技不是職業演員的所謂的年輕明星,靠臉吃飯的那種。”之所以這樣,按高亞麟的說法,“我跟李路導演都覺得,我們不年輕了,希望做減法,做一部成功一部,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每一個作品中。不求數量,求質量。”
對高亞麟而言,《人民的名義》火爆到這種程度是他意想不到的,尤其是“達康書記”等角色的表情包刷遍朋友圈。但接著他說,這也在意料之中——多半功勞在于眾演員對角色的精湛詮釋及多年對演技的鉆研。
“又回到手藝人的時代了!說這話顯得老氣橫秋,但我覺得,包括年輕演員,要把手藝練好,這才是王道。”高亞麟說。
在大家感嘆“戲骨的春天來了的時候”,另一邊,IP劇出身的“小鮮肉”匯聚在《建軍大業》中出演開國元勛。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歷史的《建軍大業》,沿襲了“建國三部曲”系列前兩部“明星云集”的特點。對于該戲“小鮮肉”扎堆,監制黃建新16日回應選角問題,相信演員能很好地展現出革命先烈的風貌。
對于這些演員的氣質與演技是否真能撐得起革命先烈的形象。《建軍大業》總策劃兼藝術總監韓三平認為,監制黃建新和導演劉偉強準確抓住了每個人的精髓,展現出他們身上最閃光的部分。
黃建新則不忘強調對年輕演員的敬業印象深刻。比如,眾主演在35攝氏度以上的炎炎夏日集中訓練了很長時間,歐豪、馬天宇、劉昊然都很努力地學走正步、匍匐前進、騎馬打槍。
“這跟以前的傳言不一樣,每個人都非常認真,也去看一些值得參考的電影,下了這么大功夫應該是用心了,結果也很好。”黃建新說。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高亞麟 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