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資訊
賀年卡原來是這么來的…
賀年片的反對與批評者
隨著賀年片發售的日益密集與制作上的花樣翻新,中國都市公眾每逢新年互送賀年片的風尚也愈演愈烈,據1936年1月2日北平《世界日報》的統計數據,僅上海一地即可在新年元旦前后消耗賀年片兩百萬張之巨。對于這一風尚,社會各界的不同意見,漸次涌現,反對與批評者也日益增多。
《柯達》雜志于1934年推出的組裝自助式賀年片樣式
事實上,早在100年前,就在1920年末,即賀年片剛剛開始流行之時,當年賀年片廣告的“搶灘”之地——上?!稌r事新報》之上,即已出現反對者的聲音,一篇投稿者署名為“汪瑞生”的《廢除賀年柬》,打響了國內反對賀年片的“第一槍”。究竟持何種理由反對,究竟又有哪些批評意見,不妨細讀,原文如下:
廢除賀年柬(汪瑞生投稿)
快到了新年里。往往友朋之中,互相授受新年片。一紙賀年片,差不多都要一角兩角的樣子。試問我送他一張,他也給我一紙,裝潢固是美觀,原來醒目一時而已,結果究竟,兩相拋棄,值一廢紙,有什么道理?至于交情說法,我們交友在乎精神。??磕且患堎R年片,才算那朋友交情之道嗎?唉,太無價值了!或說怎種賀年片子,每年一次,此項金錢,似乎可不必計及。要曉得你買幾張,我買幾張,積起來不是就成大項的款資嗎?并且這項用費,全無用處。如其有所作為,而有價值,倒也不算什么,也不是專講那經濟問題。我寫到這里,閱者諸君,必定要疑惑起來,以為書局營業上下不是要受一大打擊嗎?其實書局營業正多,何必兢兢一定要作此無謂的營業?有以郵政明信片畫成“恭賀新禧”等字樣代之者,倒也是一種辦法。但是仔細想想,送給友人,也不過當他一種廢紙罷了,何必多此一番手續呢?究竟不是道理。我以為到了新年里,譬如寄給朋友信片啊,信封啊,話說之外,加一些新年道賀的話頭,就算好了。也是一件好且易的辦法??偠灾?,我們把無益的消耗,要廢除他?,F在年關將到,我們終要抱定“自我實行”的決心,去做革除那這種無需的消耗。所以不得不把我的一些淺見,冒昧里寫出來。大家不要因事小而疏忽,那就是我一點誠意呀。
話說時任《時事新報》編輯,著名學者張東蓀收到上述這一篇500余字的投稿之后,深有同感,即刻錄用發表,并在文末附加了一條按語,稱“東蓀按,記者已決定實行,特附聲時于此”。顯然,編輯與投稿者產生了共鳴,對新年互送賀年片這一流行時尚,都鄭重其事地投下了反對票。
此文之后,付諸筆下、見諸報端的反對意見,隨著賀年片的日益流行,還在不斷涌現。時至1936年12月18日,北平《世界日報》甚至刊發出了“不準發送賀年片”的官方禁令之報道。原來,當時的華北冀察政務委員會出臺禁令,試圖以官方力量來“移風易俗”,希望有效扼制機關內部乃至社會民眾濫送賀年片的風尚??蛇@一紙官方禁令,就如同民國初年廢除農歷春節而力推陽歷新年一樣,并沒有什么切實的效果———且看就在刊發官方禁令的同一報刊版面之上,還醒目刊印著賀年片發售的商業廣告,禁令的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恐怕直到跨入21世紀之后,隨著信息電子技術的蓬勃發展與日新月異,中國都市公眾每逢新年互送賀年片的風尚才漸趨沉寂。然而,通過手機等發送的各類電子賀卡,仍還在每年元旦與春節時分,悄然傳遞于萬億中國民眾手中與眼中,這也是無法“免俗”的又一事實。
(作者系四川文史研究工作者)
編輯:楊嵐
關鍵詞:賀年片 賀年 中國 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