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媒體談索物無果辱罵扶貧干部:扶貧不能養懶養"鬧"
據媒體報道,近日,云南富寧縣一貧困戶田某某多次辱罵扶貧干部,被警方行政拘留5日。起因是,田某某向駐村工作隊要5噸水泥修建豬圈和廁所,工作人員根據規定撥了3噸水泥,田某某還想再要2噸遭拒,產生不滿。
從涉事村民對扶貧干部辱罵的用詞看,二者之間儼然有什么“深仇大恨”。但實際上,惹怒貧困戶田某某的原因,是扶貧干部沒有滿足其多要2噸水泥的不合理要求。
這個故事著實荒誕:貧困戶受到政府幫扶,獲得了不少的資助后,首先表現出來的卻是不滿,不是奮發圖強,而是抱怨政府給得太少。某些貧困戶這種“伸手要”、要得心安理得的心態和習慣是怎么煉成的,值得研究。
《半月談》在調查采訪中曾發現,扶貧過程中一些地方的扶貧干部也有抱怨:“如果不好好幫扶,不被理解也就罷了,明明在努力干,在認真幫,還要被誤解,甚至被辱罵毆打?!彼麄兒粲?,不能讓扶貧干部們流汗又流淚。
一位縣委書記則說出了扶貧干部想說而不敢說的話:有少數貧困戶帶著“我是窮人我怕誰”的心態,不思進取脫貧,他們認為干部比自己更急,因為自己不脫貧干部交不了賬。
就此來看,多要水泥不成而大罵扶貧干部,是“被好政策養得渾身不舒服”的又一個樣本。這樣的貧困戶,需要扶其生活之困,更要扶其品德和精神之困。
當然,不僅是有些“扶不起來的貧困戶”需要教育,一些地方的扶貧導向、工作方式也有值得反思之處。
扶貧,應是幫扶而非“包扶”,即授之以“漁”而非“魚”。而我們的政策首先應該要讓貧困戶懂得這種道理,而非掌握了某些政策的軟肋后,在“扶貧干部要交差”的思維下,養成“脫貧不是自己的事,首先是扶貧干部的任務”的行為模式。
當然,出現扶貧“等靠要”病象,不能都歸咎于扶貧干部“急功近利”,還應反思某些片面追求脫貧指標的考核政策。如果一邊是上面的考核壓力,另一邊是貧困戶“躺著等脫貧”,扶貧干部被夾在中間就很難受。而有些貧困戶摸準了其中的“奧妙”,要不來就鬧。
扶貧不養懶漢,更不養“鬧”,而應授人以漁,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這也是這類個案留下的最大啟示。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扶貧 干部 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