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馬呈忠:治理農田“白色污染”需堵疏結合
保持農田“本色”,保護和提升農田“地力”,是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多年來,農膜殘留困擾著一些地區的農業生產,“白色污染”成為農田“失色”的重要原因。作為全國農田地膜覆蓋面積最大的省區,新疆高度重視農田“白色污染”治理,2016年至今,全區畝均農膜殘留量持續下降;去年秋季到今年春季,全區(不含兵團)地膜回收量近12.8萬噸,回收率逾76%。
筆者認為,新疆治理農田“白色污染”取得實效,一條重要經驗是做好了堵疏結合文章。
先看“堵”。新疆從制度入手,于2016年實施了《農田地膜管理條例》,讓“白色污染”治理有章可循。該自治區按照減量使用傳統地膜和推廣應用安全可控替代產品思路,研發推廣無膜栽培、可降解生物地膜等技術;探索針對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的降解地膜使用;利用科研院校優勢,開發推廣秸稈粉碎還田與殘膜回收聯合作業機械,提升地表殘膜回收率。一系列舉措,“堵”出了成效。
再看“疏”。新疆精心培育地膜回收體系,千方百計推動殘膜回收,并為殘膜資源化利用創造條件。圍繞地膜回收補貼機制建立、地膜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試點、地膜回收專業合作社扶持培育、殘膜回收機械作業補助試點、殘膜監測網絡構建等環節,構建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體系,形成“回收—加工半成品—成品—銷售—再次回收”的完整產業鏈,讓殘膜有了好去處,“疏”出了好成果。
治理農田“白色污染”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法律法規、補貼政策、可降解地膜應用回收、殘膜資源化利用等一系列問題,需多管齊下、多方聯動。其實,無論何種治理方式,都可歸結為“堵”或“疏”。筆者相信,圍繞這兩方面做文章,并建立科學合理的治理機制,一定會讓“失色”農田回歸“本色”。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農田 治理 白色污染 地膜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