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脫貧攻堅戰中的大愛故事
今天是國際志愿者日。正在中國開展的扶貧事業中,活躍著千千萬萬心懷大愛的公益人士和志愿者義工,成為助力貧困人群擺脫貧困、邁向小康的重要力量。請看——
一次完美的愛心接力
■ 趙 爽 北京屈正愛心基金會理事
2019年“五一”節前夕,我們收到了一筆4萬元的捐款。作為北京屈正愛心基金會的資深員工,基金會成立7年來,每天我都會經手各類捐款和求助信息,早就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但是當我看到捐款人的名字時,還是驚訝地喊出聲來:“小安(化名)!怎么會是你?”隨著閃現在眼前的那張淳樸而稚嫩的臉,我的眼睛不禁濕潤了。這絕不是一筆普通的善款,隱含在這沉甸甸的4萬元背后的,是一個愛心接力的感人故事……
第一次見到小安,是2015年初冬的一個上午。在基金會的合作醫院——煤炭總醫院(現為應急總醫院),一個皮膚黝黑的“小不點”躲在媽媽懷里,羞怯地忽閃著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雖然只有4歲,這個來自海南的黎族小男孩明亮的眸子,讓我讀出了那份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時,他深紫色的嘴唇又在提醒著我,孩子一定正在經歷著這個年齡本不該承受的病痛。
小安7個月大時被查出患有復雜型先天性心臟病,3年多來,父母帶著他輾轉海南多家醫院求醫,但當地醫療條件有限,治療效果欠佳,病情時常反復并不斷加重。2015年11月,瓊中黎苗族自治縣民政局領導通過媒體了解到北京屈正愛心基金會多年來堅持救助貧困先心病患兒的事跡,馬上取得聯系。12月30日,在著名心臟外科專家、北京屈正愛心基金會發起人及理事長屈正教授主持下,小安在煤炭總醫院(現應急總醫院)成功進行了第一次心臟手術。這次手術治療費用近6萬元,基金會不但給小安妥善安排了醫療救助,還提供了3萬元治療費用。在醫護人員的精心呵護下,兩周后出院時的小安嘴唇已經變得紅潤起來。
再見小安,已是3年后。北京一別,我們一直牽掛著小安的健康狀況,等待著為他做第二次根治手術的最佳時機。為減少旅途奔波和節約成本,經屈正教授組織國內多位專家會診后,最終決定選擇基金會合作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第二次手術。2018年12月11日,經過醫生們幾個小時的精心雕琢,第二次手術完美成功!小安終于浴火重生!
然而,愛的故事還沒結束。
今年2月3日春節前夕,屈正教授特意委托志愿者蔣力加前往五指山腳下的瓊中縣看望小安,為這個歷盡坎坷的家庭帶去了基金會的關心與祝福,并送上新春禮物。小安父母感動地說:“沒想到屈正教授和基金會還想著我們,并委托志愿者來看望孩子。真心感謝大愛正心的基金會,感謝所有關注和幫助我們的人!”
也正是愛的感染,小安一家毅然決定把用于治療剩余的4萬元善款捐給了基金會,讓這筆錢救助更多需要救助的孩子。
小安一家的義舉感動了基金會的同事們,也讓我深感責任重大。回顧基金會成立至今7年間,已成功救助546名貧困先心病患兒,其中包括18個少數民族的112名患兒……大愛正心,正心大愛。我們不僅要救助更多貧困患兒,為他們修心正心,更要把這份愛源源不斷地傳遞下去!
“我要走出去改變患者命運”
■ 海 涌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骨科主任
“主任,我們平安回來了,向您報到”——手機微信跳出的一行信息終于讓我釋懷:他們終于從海拔超過5000米的青藏高原篩查完脊柱側彎患者后平安回來了。這是我們“大海脊柱拯救行動”的團隊今年第3次前往青海玉樹,尤其這次為了抵達最偏僻的居民點,他們穿越了可可西里無人區,行程特別艱苦,始終讓我牽掛。隨著專家們平安回京,延續13載的“大海脊柱拯救行動”2019年度脊柱側彎救助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
30多年前,我剛工作就開始接觸脊柱側彎患者——青春花季般的年齡由于脊柱嚴重畸形,心肺經常被壓迫得喘不過氣,幼嫩漂亮的面龐由于背部奇怪形狀,小伙伴們都不愿意接近。脊柱側彎矯形治療病程長、手術費用昂貴,一名患兒從住院檢查、放射評估、牽引治療、麻醉監護、手術矯形、脊柱固定、脊髓監測、術后恢復等住院費用高達十余萬元,很多貧困家庭因擔負不起而放棄治療。
每每想到這些,我的眼前總是浮現出患者和家屬們痛惜的表情:“海教授,早知道這個病能治,我就不會拖這么重了”“海教授,起初體檢發現脊柱側彎才30度,剛過兩年怎么進展得這么嚴重!”“手術?我家兩個孩子全是脊柱側彎,誰治?誰不治?治不起,等他們長大了自己治吧!”
為了讓更多貧困脊柱側彎患者擺脫痛苦、盡早治療,2006年,我帶領朝陽醫院骨科脊柱側彎團隊創造性地把自身專業優勢和社會愛心人士、慈善團體的資助相融合,創立了“大海脊柱拯救行動”,收治近30個省區市的貧困脊柱側彎患者。我們的足跡遍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貴州等地,尤其是條件惡劣的高原和偏遠不便的少數民族地區,至今已經走過13年,累計成功救治近千名貧困脊柱側彎患者。
近年來,團隊更多地關注高原地區脊柱側彎患者救治,2015年至今僅4年時間,我們已10批次開進青藏高原地區,承擔起脊柱側彎篩查、脊柱疾病義診和基層醫生培訓等任務,每次都是克服高原缺氧、環境惡劣、起居簡陋等困難,每次都能救助許多脊柱側彎患者,還提高了當地脊柱側彎初診篩查水平。當篩查出的藏區脊柱側彎患者組隊來我們醫院骨科集中治療時,骨科的醫護人員都熱火朝天地忙起來——有的去機場接待患者、有的幫助辦理住院手續、有的做健康宣教、有的聯系兄弟科室盡快做術前檢查、有的組織多學科會診討論病情……大家不約而同、有條不紊地為患者盡一份力。
作為醫者,我們雖然無力改變人們罹患病痛的必然,但我們的愛心和“大海脊柱拯救行動”的堅持能夠解除脊柱側彎“戴”在患者身上的“鐐銬”,扭轉不幸的人生軌跡,還給心靈綻放的美麗。
三訪塔爾村小學
■ 亞力坤·奧斯曼 新疆紅石慈善基金會·亞力坤奧斯曼公益基金法人
始建于1934年的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麻扎鄉塔爾村小學距縣城約65公里,現有8個教學班、273名學生,教師19人,是典型的貧困鄉村學校。
塔爾村小學是一位作家朋友推薦給我認識的。2012年夏天,我隨鄉村校園志愿者來到塔爾村,給學校贈送了10臺電腦,建立了電教室,同時作家朋友贈送了價值5萬元的圖書,其他志愿者給十幾個鄉村女教師贈送了圍巾、太陽傘、護膚品等物資。小小的禮物讓鄉村女教師格外開心,這也是誕生“愛紅妝”公益項目的靈感之源。
2016年“99公益日”期間,伊寧關愛志愿者發起了“一起捐”活動,選擇的項目是“金色書柜”,定向支持的學校就是塔爾村小學。我與“金色書柜”志愿者朋友們一起來到學校,不少老師認出了我,有說有笑地回憶起幾年前的美好往事,還說當年贈送的電腦至今還很好用。
2019年“99公益日”期間,伊犁州公安局退休干部趙玲發起了“愛心衣櫥心暖新衣項目一起捐”活動,為塔爾村小學273名學生募集捐款購買羽絨服。11月20日,我隨趙玲來到塔爾村小學。在贈送羽絨服活動現場,我對趙玲說:“塔爾村小學是一所偏遠鄉村學校,我時時在關注它,一心想為該校多做些事。這次通過你的努力,273名小學生獲得了‘愛心衣櫥’贈送的羽絨服。感謝你幫我達成了一個心愿。以后有機會咱們還要多多合作。”
趙玲樂呵呵地說:“一言為定!”
那段時間,“愛心衣櫥”為塔爾村小學捐贈羽絨服的攝影作品雪花般在朋友圈里頻頻展示,我也公布了一張大合影照片。克拉瑪依油泉志愿者負責人帕提曼激動地給我留言:“塔爾村小學是我母親的母校,一直以來想為這個學校做點兒實事。這次大哥你幫我完成了多年以來的心愿,太謝謝了!明年‘99公益日’,我也要為媽媽的母校贈送物資。”
我笑著說:“明年‘99公益日’咱們一起合作。”
很久以前,我在心里立下一個小目標:要走遍56個民族的鄉村學校。這幾年,我已經完成了目標的70%,也更懂得了做公益的意義。“愛有多深,路有多遠”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我的名字“亞力坤”,維吾爾語的意思是“星火”,我愿意讓我這點星火燃燒起來,成為一束照亮別人的光。
“我覺得怎么付出都值得”
■ 楊細芬 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扶貧義工”
我今年67歲,是江西省建工集團退休干部,也是一位在流坑村當了一年多“扶貧義工”的老黨員。
2017年5月中旬,組織上安排我帶著兩位年輕干部,到離南昌近200公里的流坑村駐村扶貧,并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
被譽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是歷史文化名村,也是貧困村,轄30個村小組,1311戶5677人,有貧困戶370戶,貧困人口1575人,人口基數大,貧困人口多,村情又相對復雜。
我是當年5月18日來到村里的。駐村后一了解,才知道要做好流坑村的扶貧工作不容易。怎么辦?多年黨務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做群眾工作一定要做實做細,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里去。
為了摸清全村1311戶的情況,我買了一輛電動車,白天穿小巷、到田間,上戶走訪;晚上梳理走訪情況、記錄幫扶心得、學習扶貧政策。漸漸地,村民熟悉了我這個南昌來的老頭子,我也熟悉了村里的每一家每一個人的情況,一個個長期困擾村里脫貧攻堅的問題逐漸迎刃而解。
去年9月上旬的一天,我接到通知說省建工集團駐村扶貧工作隊整體“撤出”流坑村。那些天,不少知道我要離開的村民到村委會找到我說:“楊書記,你能不能留下來不走?”牛田鎮干部還兩次開車到南昌挽留我。
單位的“大部隊”雖然撤了,但我選擇以義工的身份在流坑村繼續扶貧。期間,我協助村兩委加強黨組織建設,爭取資金建起了扶貧工廠,還重新評議了低保戶。至去年年底,流坑村已有345戶1479人摘掉了“窮帽”,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
考慮到我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父親身體不佳、母親雙目失明,今年7月,我想回到家里盡一個兒子的責任。村民聽說我又要離開,紛紛到村委會挽留我,董小華、董澤富等村民還特意制作了錦旗送給我,說黨的扶貧政策好,希望我繼續留下。
這一次,我還是選擇了留下,繼續與流坑村民一起奮斗在小康路上。
如今,結合旅游5A級景區創建,在鄉親們的努力和配合下,流坑古村落文化風貌提升改造項目、旅游公路、沿烏江騎行道等工程推進順利,“棋盤街”古街改造初見成效。貧困戶董小強家的小客棧經常游客盈門;董福賢家的傳統酒坊也建成了,產品供不應求……
雖然現在的工作重點有所轉變,但我還保持著每天到村里走一遍的習慣。看到村莊一天天變美,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紅火,游客越來越多,我覺得自己再怎么付出都值得!
朱 磊 曾文才整理
關鍵詞:脫貧攻堅戰中的大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