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瀾滄“電商扶貧課”院士開講
近日,在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云山村,由中國工程院主導的瀾滄科技扶貧班迎來了首批身著迷彩軍訓服的電商學員。來自全縣20多個鄉鎮、年齡從20-50歲不等的首批60名學員,將在未來半年參加三次集中授課,從零開始學習如何開店、如何提高店鋪運營效率等電商知識,并將在電商平臺開設屬于自己的網絡店鋪。
2015年,中國工程院確定了在瀾滄的定點扶貧工作。著名植物病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和他的團隊主動請纓、進入了這一邊陲之地。四年時間里,朱有勇院士團隊在瀾滄已經開辦了包括冬季馬鈴薯、畜禽養殖、冬早蔬菜、林下三七、中藥材種植等多個技能培訓班,培訓學員超過1500人。
電商班的開設,是中國工程院科技扶貧工作繼技能培訓班之后首次引入電商課程。新電商平臺拼多多也加入進來,瀾滄新農人的優質農貨將借助移動互聯網銷售至全國,瀾滄科技扶貧體系也建立了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閉環。
院士“把脈” 特色產業路清晰了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處西南邊境,距離省會昆明超過700公里,與緬甸遙遙相望。這里自然條件豐厚,陽光充足、雨水豐沛,境內超過70%都被森林覆蓋。瀾滄主要生活著少數民族拉祜族,由于整體受教育程度低,村民長期被貧困所困擾。
2019年已經是朱有勇院士瀾滄扶貧的第五年。五年前,花甲之年的朱有勇院士接下了瀾滄扶貧的重任,走出大學校園,住進了邊陲鄉村。
扶貧跟之前做學問完全不同。以往做學問、教書,更多的是埋頭材料和數據之中,不斷探索科學邊界。而瀾滄是實實在在的貧困,必須得在脫貧致富上“見真章”。朱有勇院士的突破點是開設技能培訓班,將田間勞作和理論課程結合,首批實驗對象就是林下三七和冬季馬鈴薯。
三七是云南名貴中藥材,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很多地區的扶貧攻堅項目上起到了作用,但對土地要求很高,一直面臨連作障礙。
來到瀾滄后,朱有勇院士實地調研發現,瀾滄森林覆蓋率高,人均樹林面積超20畝,這其中絕大多數為針葉林,而思茅、瀾滄的松林下環境是三七等名貴中藥材最適合生長的環境。
為什么不讓原本屬于山林的三七回歸山林?朱院士帶領團隊啟動了林下三七專項科研課題,基于其深耕多年的生物多樣性病蟲害防控技術,不用農藥化肥,有效解決了三七感染病蟲害致使根部壞死問題,并將林下三七不到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至70%。
“不用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收益的15%要用于扶貧”,朱有勇院士將自己的技術無償授予當地農戶,并長年提供技術指導,但條件是種植企業必須兌現這一承諾。
林下種植的三七因為天然有機,有著更高的經濟價值,“每公斤的干品價格能賣到6000元以上。”朱有勇院士介紹。與此同時,林下種三七也激發了當地農戶護林育林的熱情。目前,瀾滄已經開展了7000余畝林下三七有機種植的示范推廣,預計明年將達到1萬畝。
同樣,冬季馬鈴薯的引進,也是朱有勇院士努力推廣的結果。
雨水過多很容易發生馬鈴薯晚疫病。瀾滄的冬天與夏天正相反,基本沒有雨水。與此同時,因為地處北回歸線附近,日照充足、溫度適宜。
朱有勇院士將優質冬季馬鈴薯的新技術引進到了瀾滄。村民每年十一二月種植,來年三四月份收獲,不僅不影響夏季作物水稻的種植,還為農戶每畝增加2500~7000元不等的收入。2018年,瀾滄縣38個村寨示范種植優質高產冬季馬鈴薯3200多畝。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外,朱有勇院士團隊還開設了冬早蔬菜、茶葉種植、林業班、豬牛養殖班等,前后共計開設了24個技能班,培訓了約1500多名鄉土人才。隨著扶貧的深入,目前,瀾滄整體貧困率正在降低。據云南農業大學博士、竹塘鄉科技副鄉長毛如志透露,教學點所在的云山村此前共有未脫貧農戶375戶,貧困發生率42.93%。2019年,預計可實現脫貧357戶,貧困發生率可降至1.09%,現已申請貧困村脫貧退出。
開展電商培訓 農貨上行路順了
解決了生產端的問題,接下來,如何高效地賣出去同樣是脫貧致富的重要環節之一。
作為農產品變現的最后一步,銷售渠道頗為關鍵。此前,絕大多數的農產品,都是通過售賣給中間商,并一級級向上傳遞到城市。中間環節層層加價,最終消費者購買的價格并不便宜,而農民獲益也很有限。
開設電商課程正是朱有勇院士在技能班之后的最新嘗試。
從農田到餐桌、從賣家直連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這正是電商平臺的核心優勢。
在電商班的培訓中,來自多多大學和云南農業大學的講師們,通過展示和分析拼多多平臺上成功的農產品賣家,進而教授學員們如何快速入駐平臺、高效實現店鋪的冷啟動,以及提高店鋪的日常經營管理水平等。
除了零基礎開店的方法和技巧外,電商班還利用電商+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告知學員平臺近5億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幫助學員們找準產品的定位,加速瀾滄本地的優質農產品上行。
來自竜山村的陳啟勇,早早地就來到了現場報名。從2014年就開始種植瀾滄特色水果多依果,通過嫁接技術將多依果改造成更多人能接受的、酸甜可口的味道。“線上賣貨有線上賣貨的邏輯。之前我的水果都只能賣給水果批發商,利潤空間薄、受限制多。現在電商培訓班開在了家門口,短時間就幫助我提高了對電商的認知。”
扶貧先扶智。從農產品的種植、養護、收獲,再到加工、銷售,中國工程院的瀾滄科技扶貧正走向一條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產業鏈化的道路。而拼多多的加入,給農產品上行增加了新的方向,幫助新農人更快速地向現代化轉型。
產學研合作 電商平臺更接地氣了
今年7月,拼多多與云南省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投入1億元專項扶貧資金。9月,拼多多作為創始成員之一加入云南綠色食品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并與云南農業大學和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研究院簽署科技扶貧及聯合實驗室戰略合作。此次與中國工程院合作電商班,也是拼多多助力新農業的實踐之一。
多多大學負責人藍天說:“作為一家以農產品電商起家的新電商平臺,我們始終堅持‘身上有土、腳上有泥’的底色。此次攜手中國工程院院士扶貧班幫助瀾滄本地農戶‘觸電’,拼多多將繼續發揮互聯網企業和新電商平臺的優勢,賦能更多云南新農人,幫助他們將優良的云南特色產品輸送到更廣大的消費者餐桌之上。”
據了解,拼多多的前身拼好貨正是基于“農產品拼團”,可以說,農產品基因正是拼多多的底色。成立4年來,拼多多在持續加大農貨中央處理系統的投入、打造區域農產品知名品牌、推動農產品加工升級等方面一直做努力。2018年,拼多多平臺銷售了653億元農產品,占據全年銷售總額的10%以上。與此同時,累計帶動6.2萬名新農人返鄉創業,平臺和新農人直連的農業生產者超過700萬人。
關鍵詞:瀾滄“電商扶貧課”院士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