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陳再鳴:把一朵蘑菇發展成大產業

2019年11月25日 15:14 | 來源:中工網
分享到: 

一朵蘑菇,能發展成什么產業?一個人,35年,扎進農村,能干出一番什么事業?

不走進云南景東彝族自治縣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不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就無法感受這兩問的分量。

云南景東,地廣人稀、景色秀美,但由于交通不便,農業生產水平低,當地群眾收入微薄,這里的人們常說,“老天爺給了秀美的景,卻沒賞能致富的路。”

可在食用菌種植專家、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副教授陳再鳴看來,沒有摘不掉的“窮帽”,只要久久為功,立下愚公移山志。

35年鉆研食用菌科學種植,7年扎根云南景東彝族自治縣,陳再鳴初心為農,用行動踐行誓言,“將論文寫在崇山峻嶺之間,不達小康不還鄉。”

講給農民聽,帶著農民干

食用菌是我國農業十大主導產業之一。地道山珍,集日精月華,但如何種植、采摘、運到百姓的餐桌,可是個難題。景東人世世代代依賴最傳統的方式——靠天吃飯。

而這一切,在浙江大學對口幫扶首席專家陳再鳴到來之后,發生了改變。

陳再鳴是浙江省食用菌領域響當當的專家。初到景東,立下技術扶貧的軍令狀,沒有寒暄,不講客套,他一頭扎進深山。一番走訪,發現問題所在:景東有著得天獨厚的菌物生長環境,但由于觀念、技術和機制所限,當地老百姓守著“金礦”卻挖不出“金子”。

如何開藥方?

經過深入走訪、科學評估,陳再鳴沒有把東部的產業經驗復制到景東,而是給出一個當地人從未想過的方向——把滇西人愛吃的、本地特有的菌,人工栽培出來,發展林下經濟。

看到這劑藥方,當地百姓直搖頭,“異想天開,不合實際”“書生意氣,紙上談兵”“沒帶真金白銀,不是真刀真槍”。農業之難,難在從無到有,打破舊習慣,開拓新方向。農民們不敢也不愿嘗試。

怎么辦?陳再鳴沒有放棄。他一邊繼續講給農民聽,一邊帶著農民干。

帶著當地農民建隊伍,學技術,找市場,手把手教,從兩個示范點,拓展到10多個,再到帶動100多人。一年后,初見成效。眼見為實,農民發現這個產業有奔頭,才放下鋤頭,拿起菌棒,離開祖祖輩輩開采的密林,跟著陳再鳴一起,建起整整齊齊的菌種植基地。

農民們知識水平不高,菌類種植經驗有限,遇到難題不知該怎么辦。于是,只要有時間,陳再鳴就到田里向農民們傳授技術。看看東家通風情況,瞅瞅西戶大棚高度,他總有操不完的心,哪家的棚溫度高一些,哪家的棚濕度重一點,他比農民自己還記得清楚。

景東縣太忠鎮王家村村支書田培金過去幾年間,帶著村民嘗試過種豬飼料草,嘗試過烤煙,都沒找到致富路,跟著陳再鳴一起種植食用菌才看到了希望。他說,“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最怕散了人心,沒了希望,是陳老師幫我們找到了致富方向。”

守著青山,用技術換來金山

食用菌種植,并不容易。小小一朵蘑菇,渾身是科技。野生資源調查、人工馴化、人工栽培、菌種產業化,這四步是野生狀態進入人工栽培的“關鍵一躍”,這一躍,要躍過菌種純化分離、躍過溫光酸堿的環境擬合、躍過栽培基液的探索。

對于陳再鳴來說,最需要的,是時間。搶時間,破難題,要讓農民們看到致富的希望。

很多技術難題,教科書里沒有,參考文獻中找不到。菌種純化分離,從菌體中找到無性繁殖菌絲,復雜程度如同外科手術一般。培養基配方,僅氮氧兩種元素配方就有40多種。這些技術配方,是技術上最難攻克的部分。

“規律需要沉下身摸索,經驗需要沉下心總結”,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從實驗室到田間,再從田間到實驗室,日復一日,陳再鳴找到了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奧秘,個性化配置,“一個配方一朵菇”。

但陳再鳴并不滿足,他知道,這樣“精致”的配方太復雜,農民無法理解。于是,他繼續研究,刪繁就簡,最終研制出一個“萬能配方”,一鍵式栽培管理,菌絲在菌袋中培養成熟,返回生態林地。無論是木腐菌、草腐菌,還是共生菌,農民只需做簡單調節,便可完成分離、培養、出菇的整套流程。陳再鳴將這些流程寫成規范,送給村民使用。

自此景東老百姓人手一份食用菌栽培規程。百姓們說,這是真真實實的“致富經”。

培育、種植,逐漸步入正軌,閑不住的陳再鳴又有了新方向。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樹樁上發現珍稀野生菌——小香蕈。陳再鳴如獲至寶,因為這種珍稀野生菌價格高、銷路好,如果技術發展成熟,當地百姓脫貧致富步伐就會更快、更穩健。而景東自然資源豐富,除了小香蕈,會不會還有更珍稀、更豐富的菌種?于是,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建實驗室,摸清景東野生菌家底!

于是,當地海拔2300多米的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有了食用菌資源保護實驗室。幾年時間,陳再鳴在實驗室里檢測珍貴大型真菌樣本1500個,整理分類和鑒定700余個,灰樹花、金頂側耳、紅平菇……這些原本只能在山里得見的珍稀菌類,如今通過栽培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就連珍稀的靈芝,陳再鳴也帶領團隊,在垂直落差達2000多米的景東山林找到了最佳生存位置,讓靈芝產業在景東扎下了根。

小小蘑菇,帶領景東百姓脫下窮帽。2018年全縣食用菌栽培總面積達100余畝,帶動周邊農戶200多戶,戶均增收4200多元。

7年時間,小小菌菇燃起了當地千千萬萬百姓的信心與希望!

初心為農,不達小康不還鄉

從1984年到2019年,35年,陳再鳴深耕食用菌種植領域,從未離開。在他看來,一輩子很短,做一件事,就要做得像個樣子。

35年間,陳再鳴最喜歡的地方,是講臺、實驗室與田間地頭。課堂上,他是同學心目中的好老師。他善于用案例教學,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實實在在的難題,啟發學生,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如果有學生找到比他更優的解決方案,他會開心得像個孩子。他還喜歡帶學生一道,在實驗室、在田間地頭、在大山深處,在農民的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同學們說,“特別喜歡陳老師的課。因為陳老師的課堂一頭連著最尖端、最前沿的科研,一頭連著廣袤的中國大地和熱騰騰的農民期盼。”

35年間,陳再鳴積累了很多專利,有人勸他賣,但他一直沒這樣做。他說,一旦賣了,農民就不能無成本地使用這些技術,就會增加投入。

35年間,陳再鳴有很多機會棄學從商,許多市值過億的大企業對他發出邀請,但他從來沒動心。他說,學農的目的是“解民生之多艱”,不是為了自己生活優越。

這些年,對于陳再鳴來說,最讓他欣慰的,不僅是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住房翻新了、機器設備更新換代了,更重要的是,農民們對于科學技術更信任、更渴望了。每次他去村里,農民們都爭先恐后地來聽他做報告,講技術。這幾年,還有越來越多的農民主動跟他學習如何掌握產業動態、寫好項目申請書,懂得了匯聚更多資源到農業生產一線。

“最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產業,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留在了農村。因為人才和技術才是鄉村振興的力量和希望。”陳再鳴說。

秋日的深夜,浙江大學校園內已是一片安靜,陳再鳴還守在實驗室,挑燈科研,解決剛剛從農村帶回來的技術難題。一個陪伴了他多年的日記本,上面工整地寫著,“將論文寫在崇山峻嶺之間,不達小康不還鄉。”(趙婀娜 柯溢能)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農民 產業 景東 食用菌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最新久久免费网址 | 亚洲精品自有码中文字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专线 | 日韩综合天天久久一本 | 日本一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 欧美九九久久精品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