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中國電影資料館:從神秘檔案機構到"觀影圣地"

2018年10月19日 14:53 |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觀眾正在電影資料館外排隊。 供圖/資料館

對于北京的影迷而言,文慧園路三號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地名了。因為它是中國電影資料館的所在地,如今這里每周都會有十多部中外經典影片上映。但在改革開放前,它是從不向公眾開放的神秘檔案機構;改革開放后,它才開始承擔起向公眾展映藝術影片、傳播電影文化的功能,逐漸成為無數影迷心中的“觀影圣地”。

開放之初

打開窮學生的觀影視野

第一次踏進中國電影資料館大院時,岳曉湄幸福得腳底好像踩著棉花,是有彈性的。那是1982年,她大學畢業后分配到資料館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也正是在那一年,改革開放的春風終于吹到了文藝界,資料館開始逐步開放。

岳曉湄出身電影世家,父母公婆都是延安魯藝出來的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對電影的熱愛,可以說寫進了她的基因。第一次進資料館的東郊百子灣拷貝庫參觀,成千上萬的拷貝就曾令她無比震撼。當時,資料館希望用計算機建立一套檔案管理和對外服務的系統,她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膠轉磁”——把電影膠片轉錄到磁帶上保存;她和錄像科的同事每天用130放映機投射到墻上的小銀幕上,旁邊并行用一臺1640攝像機轉錄下來,一邊工作還能一邊看電影。

那時,她們常常每天上午錄兩部,中午不休息再錄一部,下午錄兩部,晚上還加班錄一部,一天下來最多轉錄六部電影。后來館里引進了美國的膠轉磁設備,從模擬到數字膠轉磁設備,招聘和培訓了專門的技術人員,她再忙也依然常去那里看片子。“我可以很自信地說,我應該是國內看電影最多的人之一。”岳曉湄說,當時的社會風潮就是這樣,所有人仿佛都被一股勁兒扭著,如饑似渴地學習、工作,充滿干勁兒。

改革開放前,作為檔案機構的電影資料館基本處于封閉狀態,一般只對中央機關和重大會議及文化院校機關定向服務,普通人想來看部電影或者借閱資料,幾乎是天方夜譚。岳曉湄剛來時,她的老處長就遞給她一本保密手冊,再三強調保密的重要性。這種狀態在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生改變,資料館逐漸打開了大門。第一個十年,開放范圍控制得還較嚴,只面向文藝界團體和院校;到了上世紀90年代便基本放開對社會服務;進入新世紀后,則完全向公眾開放(前提是在國際電影資料聯合會可開放的范圍之內)。

資料館當初只有一個能容納八九百人的大放映廳,每周二晚上舉行業務放映,兩塊錢一張票,能連看兩場外國資料片,但必須憑電影專業學生證、攝制組的介紹信或有關機關團體的介紹信才能買票,劇組工作人員來看片,還要開介紹信。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這些后來叱咤中國影壇的大導演,在電影學院上學時都是資料館的常客。張藝謀就曾坦言,電影學院講的東西雖然好,但“我們這批學生沒有資料館絕對不行”,都是在資料館里看片子得到成長的。

窮學生沒什么錢,還會想辦法畫假票,試圖蒙混過關。這時,美術專業學生就派上用場了,第五代導演、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78級學生何群,生前就曾調侃自己畫過資料館的假票,據說難辨真假。田壯壯還因為拿假票看片被檢票工作人員看出來了,送到了岳曉湄那兒。“我家跟壯壯家是世交,本身就認識,學生想看電影的心情我們理解,罰款十塊二十塊錢也不至于,所以我們批評教育一下,說下次別這么做了,也就讓他們看了。”岳曉湄說。

上世紀80年代初,資料館舉辦英國電影回顧展,一下子展映40部英國影片,這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次舉行如此大規模的外國電影展映,排隊買票的觀眾擠滿了資料館院子,最貴的黃牛票能賣到一兩百塊錢。從這次展覽之后,法國電影展、意大利電影展、美國電影展都來了,這些好多年不曾見到的外國電影再一次走進中國,成為觀眾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

那時,資料館對門那條街有不少小餐館,晚上電影散場后,大家都舍不得走,還要在飯館里邊吃飯邊聊天,說說當天看片的收獲和感受。

共同記憶

影迷懷念排長隊的日子

1996年,電影資料館新大樓建成后,面向公眾的日常電影放映服務重新啟動并不斷擴大規模。最開始每周只開放一次放映,每周四晚上放兩部電影,往往是一部特別經典的片子加一部比較小眾的片子,被有的觀眾調侃為“一個好片一個爛片”。當時北京地鐵不像現在這么方便,很多觀眾看完第一部后,就急著趕地鐵去了。后來變成周四、周五各放一部。現在,資料館除了每周一不安排放映,其他六天都有放映,一年放映次數超過一千場。

影評人、中國電影資料館事業發展部主任沙丹,2007年從資料館開設的研究生畢業后,便一直留在資料館工作。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在資料館看片時,當時這塊北京最大銀幕帶來的沖擊和震撼:“所謂看電影,就是看這樣的電影,或者說看電影,就要到這樣的地方來。”但他沒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竟會負責“這個地方”的電影放映。

2009年之后的一兩年,資料館的電影放映都是沙丹一人在負責。他結合自身對電影的判斷和從網絡上了解到的觀眾口味策劃放映,每周填寫調片單,從膠片庫調取放映的影片。就連宣傳,他也親力親為:豆瓣、北京各大高校的BBS、時光網都曾留下了當年資料館宣傳放映的痕跡。

身為國家機關的資料館,姿態一點也不“高冷”,與觀眾的互動一直很密切。豆瓣上有個創建于2006年的小組“文慧園路三號”,由一位資料館資深影迷創建,除了介紹和討論放映影片,專門有個帖子叫做“資料館放映各類故障匯總”,里面全是觀眾一筆筆記錄下來的放映故障,還有不少人吐槽。為此,沙丹也曾跟一些“較勁兒”的網友起過爭執,但他從心底知道,大家其實是“愛之深責之切”,盡管嘴上經常罵資料館這不好那不好,但每周仍然樂此不疲地過來。一來二去,他和好些觀眾反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從2011年開始,有的重點影片放映前,資料館還會組織工作人員做片前導賞,介紹影片相關信息,幫助觀眾更好地欣賞電影。

隨著中國電影近幾年的高速發展和影迷文化的蓬勃興起,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名頭越來越響,在影迷群體中的影響力日益壯大。漸漸地,影迷們都知道,在北京有一個小西天,那里每周都會放特別好的電影,在商業影院很難看到。每當有放映的那天下午五點后,資料館門口就會排起隊,很多觀眾一下班或下課就飛奔過來買票。碰上熱門影片,隊伍甚至排到了小西天牌坊。觀眾小陀記得,2012年夏天,資料館放《蝙蝠俠:黑暗騎士》,買票隊伍在資料館院子里繞了好幾圈,烈日下排長隊的觀眾非但沒覺得痛苦,反而有種馬上要看到經典影片的興奮。最后放映時,連影廳臺階上都坐滿了觀眾,影片結尾時,掌聲持續了好久。

2015年,資料館開始和網絡售票平臺合作開展網上售票,觀眾基本告別了排隊的日子,不過,好多資深影迷卻表示,懷念那段排隊的日子。網友“堅持我的”表示,自己在資料館看片今年已經進入第15個年頭,自從去了資料館,其他影院就一概屏蔽,他也因此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影迷朋友。“很懷念那段不論何種惡劣天氣,都在資料館門口靜靜排隊的場景,現在回想起來都不覺得那是種辛苦。”

放映探索

聯手電影節挑選展映佳片

除了固定放映,資料館還會與其他機構合作,開展各式各樣的電影展映。其中,影響力最大的要屬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展映單元。

雖然北影節每年4月舉行,但邀片工作卻在前一年十月份就得提早啟動。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里,電影資料館收集整理部主任林思瑋就要帶領不到30人的團隊,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邀片,后期還要保證影片的郵寄、通關、翻譯、制作以及各類放映設備的檢查調試。“雖然最后大家看到的展映影片一共500多部,但最初的選片范圍比這個要寬泛得多,光是外片就超過1000部。”

林思瑋介紹,最核心的邀片部分任務主要由五六名工作人員完成,他們會按照地域進行劃分,給選定的影片版權方發去邀片郵件。“春節之后,他們基本上就是按照‘歐美時間’生活了,直到后半夜都要盯著對方的回復。”林思瑋笑言。

觀眾對北影節展映的熱情,每一年都給林思瑋帶來驚喜。“2018年開票當天一小時的票房,幾乎相當于2017年一天的票房,十幾萬觀眾斗志昂揚,在一兩個小時內把票全都搶光,還不斷催促我們加場。”

現在,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也在和電影資料館合作,邀請他們負責電影節的展映活動。

此外,資料館還正在探索國內藝術電影發行放映的新模式。成立于2016年的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便由中國電影資料館牽頭,該聯盟聯合國內主要電影院線、電影創作領軍人物、網上售票平臺等多方面力量,致力于在全國各大影院長期放映藝術電影。目前該聯盟已有全國1600多家影院,銀幕數量超過2000塊。

從略顯神秘的學術象牙塔,到面向大眾的觀影樂園,四十多年來,中國電影資料館一直承擔著布道者的角色,將光影魅力傳遞給每一位觀眾。未來資料館還將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功能,推出電影資料查詢、多媒體展示、影迷互動等服務。


編輯:楊嵐

關鍵詞:資料 電影 放映 觀眾 中國電影資料館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喜 | 亚洲高清在线精品尤物一区 | 在线视频中文2021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素人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