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加快建設我國新型勞動關系的體系與制度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機器人正在“接手”成千上萬的重復性勞動,替代許多低技能工作,就業替代效應凸顯。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科技正在創造機會,為新的就業變革鋪平道路,就業創造的效應要大于就業的替代效應,并催生就業變革的效應。
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1999年到2016年,歐洲技術變革創造了2300多萬個工作崗位,占同期新增就業量的近一半。技術變革擴大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構建了全新高效的價值鏈,促進了就業增加。
據工信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31.3萬億元,占GDP的34.8%,提供就業崗位1.91億個,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我們有7.8億就業人口),同比增長11.5%。2018年我國互聯網平臺雇傭598萬正規就業者,同時還帶動提供了共享服務的勞動者人數達到7500萬人。比如滴滴平臺共有234.5萬名正規司機就業,還有931.5萬名司機是通過該平臺實現就業,滿足了每一年100億次的出行需求。美團點評平臺2018年有270萬外賣正規騎手工作,支付勞動報酬超過300億元,同時帶動了1960萬個就業崗位。
勞動者在共享經濟當中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就業,延長了就業年齡,越來越多的60歲以上人員選擇在淘寶、天貓等網上零售平臺開店,延伸出不少的新職業。2019年4月,在人社部公布的13個新職業中,數字化管理師超過100萬人。電商主播孵化公司超過600家,包括主播、網紅、主播經紀人、場景包裝師等。
總的來說,當前,就業形態實現了多元化,就業方式也明顯增多,過去那種幾十年如一日從事一份工作或者就職于同一家企業的時代逐漸消失,靈活就業、非標準的勞動關系已成為就業的常態和趨勢,建設我國新型勞動關系的體系與制度已刻不容緩。
為此,我認為要加強兩個方面的研究。
第一,進一步研究新型勞動關系的定義與內涵。這是建設這個體系和制度的前提與基礎。有人提出,當前我國進入到勞動關系、勞務關系和靈活就業關系并存的模式。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這幾種關系都相互交叉,定義模糊不清:一是靈活就業。這個概念是以用人單位是否為勞動者辦理養老保險為依據來劃分的,沒有辦理的都叫靈活就業,這個定義太寬泛了;二是新經濟就業,主要是指以互聯網等新平臺帶動的就業,但其實這里也包括正規的就業和非標準化的就業;三是零工經濟,主要指勞動者從事非全職工作的靈活就業的形態,一個人可以身兼幾份工作,但這一概念和前面有雷同之處;四是非正規就業,全球對非正規就業的劃分主要指三無人員,即無勞動就業合同、無養老醫療保險、無工會成員身份,非正規就業當中還包括非正規企業的就業,非正規企業就是沒有登記注冊的企業,比如沒有取得營業執照的企業也要招收工人,非正規企業的工人也在這里面,所以概念不是特別清楚;五是自主創業就業,現在也把它算成靈活就業,個人認為這個概念也是含糊的;六是自由職業者,這個概念與零工經濟有相似之處,一個人身兼幾個職務,但現在從全球范圍來看,包括中國,許多自由職業者仍然在標準的狀態下還有一個固定工作單位,只是這個工作單位工作完了另外再兼職。綜上所述,新型勞動關系的定義和邊界,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對于新型非標準就業,我認為,應具有五個特征:即松散性、兼職性、靈活性、公平性和穩定性。
第二,要構建新型勞動關系的保障制度。現行的規章制度主要是與標準傳統的就業模式相適應的,都是依托于一個人要受雇于一個組織而展開,很不適應新型勞動關系建設需要,還跟不上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為勞動關系認定難,勞動爭議處理難,社會保障繳費難。
為此,建議:
一是要實施審慎包容的政策導向,營造寬松的創業就業環境。根據新就業的特點調整現行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可探索建立勞動者合作伙伴關系。對于以兼職為主的共享經濟的建設,在全國各地要推廣分類管理,有條件的地方要實施備案制,推進公平競爭的審查與規章修訂,消除不平等、不合理、過高的就業準入門檻。
二是要加大對民營中小型企業的就業扶持力度。進一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降低小規模納稅人的稅務負擔。
三是要構建新型勞動者權益保護機制。統籌設計適應新型勞動關系的社保繳費辦法,取消戶籍限制。因為現在很多是農民工,如果按當地城市的戶籍才能繳納社保,這不合理。要探索按單繳費的新模式,推廣商業化保險新模式,修訂現行工傷保險條例,推進靈活傷害保障制度,確保國家對勞動者權益保障不缺位。
四是要完善勞動者技能培訓體系。應以企業和勞動者的需求為導向,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創新技能培訓的形式與內容,加大對非重復性認知技能和社會行為技能的培訓,既要重視技術知識,問題解決能力等硬技能的培訓,又要重視品格、毅力、團結協作、人際關系處理及技能的培養鍛煉。鼓勵發展民營培訓機構。探索建立個人職業培訓賬戶制度,完善第三方評估和監督機制。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央行是最后貸款人,政府是最終雇傭者。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對中央就業優先宏觀政策重大意義的認識,從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全局思考,借鑒各國經驗,立足中國實際,勇于改革創新,抓緊謀劃未來長遠的新型勞動關系體系與制度。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
編輯:秦云
關鍵詞:關系 勞動 新型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