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寫在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喜看稻菽千重浪 億萬農民慶豐收
金氣秋分,涼蟾光滿,桂子飄香。
當太陽直射赤道,二十四節氣跳躍到秋分時節,神州大地,處處充溢著濃郁的稻穂香和麥穗黃,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收獲的喜悅在各地彌漫,全國上下,一片歡騰。
從綠水青山的浙江安吉,到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小崗村,從嶺南農業的廣東梅州,到大糧倉的黑龍江綏化,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廣袤的田野上迸發著前所未有的活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一號文件發布到確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問題,始終牽掛關懷著億萬農民,將“三農”工作列為重中之重,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壯麗圖景正在成為現實。
豐收,烙印著總書記的深深足跡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笑容寫在農民臉上,幸福留在農民心里,處處都似披了一身霞光。
從高空俯瞰,“東北糧倉”的吉林稻浪滾滾豐收忙,千畝稻田,淺黃、金黃縱橫交織,層層疊疊金光燦燦。
三年多前,習近平來到吉林延邊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沿著田埂步入稻田,察看水稻長勢,同正在進行田間管理的村民和農技人員交流。
“沒想到總書記會走進稻田里。”“總書記問我水稻都銷向哪里、賣得好不好,還叮囑我們,‘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臨出稻田,總書記祝鄉親們大豐收。”
正是在這次吉林調研,習近平做出“三個不能”的重要論斷,“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指明了新形勢下的“三農”工作方向。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習近平一直對農業、農民、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
當年,不滿16歲的習近平主動申請到陜北農村插隊,同鄉親們一起摸爬滾打、同吃同住同勞動。
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寧德,他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9個縣,后來又跑遍了絕大部分鄉鎮。
一張照片定格了習近平到寧德下黨鄉的考察,陡峭的山路上,他汗流浹背,邊走邊拿搭在脖子上的白毛巾擦汗。他坐了2個多小時的車,又走了2個多小時的山路才進了村。
黨的十八大以來,每一次考察調研,習近平都要到農村去看一看,細心惦記著村民的莊稼長勢和收成。
今年,6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發布一條重磅消息,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這個節日的設立,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由國務院批復同意的。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介紹說。
在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農業農村部會同相關部門成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實施工作的通知,加緊籌備一系列節慶活動。
100個品牌農產品、100個特色村寨、100個鄉村文化活動、100個鄉村美食、100個鄉村旅游線路,如火如荼的活動,讓全社會都感受到農民豐收的喜悅。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鼓舞著億萬田間地頭的辛勤勞動者。
返鄉創業的“新農民”董敏芳說:“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是對農民身份的肯定,也是對新型職業農民這個職業、對現在我們所工作的環境的肯定。
2018年9月20日,在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大烏江鎮紅渡村,村民用豐收的玉米、水稻、辣椒、大豆等各色農產品,曬出“喜迎中國農民豐收節”字樣。(賀春雨 攝)
豐收,書寫下鄉村振興的壯美詩篇
青瓦白墻雕花窗,群山蒼翠竹海香……走進浙江安吉,如琴如畫的綠水青山與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融合于此,宛若富足祥和的世外桃源。
作為農民豐收節的六個分會場之一,安吉,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發源地,安吉余村也是浙江省首批全面小康示范村和“中國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
美麗鄉村的建設新曲正酣。“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的科學理念帶領下,全國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麗鄉村,成為中國大地上出現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圍繞促進生態振興,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務,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振興鄉村、聚攏人氣的硬件要求。”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這樣說。
安徽省滁州鳳陽小崗村是拉開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的重要地點,1978年小崗村村民創造的“小崗精神”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的發端。如今的小崗村更是美麗鄉村的代表,大包干紀念館、小崗村葡萄采摘園、小崗村蘑菇大棚、小崗村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小崗村鄉愁院子、小崗村麥田大地藝術園……處處風景都彰顯著改革開放的累累碩果。
松花江蜿蜒綿長,黑土地沃野千里,黑龍江省綏化市是我國的黑土地、大糧倉的代表。綏化,作為白山黑土孕育的古老的文明,現在已經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城市和交通樞紐城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草食畜牧基地、農牧產品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素有“塞北江南”美譽的綏化,將在東北的秋季,在沃野千里的黑土地上,在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里,在無邊無際的開闊與遼遠中,訴說農民的喜悅。
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的陜西楊凌,“教民稼穡,樹藝五谷”;
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古老的都江堰,綠水青山,鄉愁綿綿;
我國熱帶農業和嶺南農業的大本營的廣東省梅州市,美人蕉花,流水潺潺;
……
“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習總書記的教導猶在耳邊。追古撫今,農業的發展飽含著華夏千年文明的歷史底蘊,肩負著滋養炎黃子孫的神圣使命。
2018年9月22日,在位于中國農業博物館門前的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慶典活動準備工作已經就緒。(人民網 張桂貴 攝)
豐收,凝結起中華文明的澎湃力量
“農雖舊業,其命惟新”,中國是農業大國,高質量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現代化農業必須堅守的原則。
“一飯膏粱,維系萬家;柴米油鹽,關系大局”。中國農民創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人口的奇跡,讓中國人把飯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場不容小覷的深刻變革。實現工作導向的重大轉變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調整,推動農業來一場質量革命。讓農業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讓農村動能轉換邁出實質性的步伐,農業轉型升級來日可期。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發端,改革的高速發展讓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提升與滿足。農民兄弟在國家發展中地位舉足輕重,這些平民英雄們用一滴滴汗水和一顆顆果實,構筑了我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礎。
“農民不種地,城里餓肚子”,中國人對土地和鄉村的熱愛伴隨著延續千年的田園生活方式早已深烙在骨子里。但在現代化生活高質量發展中,很多人似乎忘卻和忽略了廣大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貢獻及保障。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段空白。
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凝心聚力”需要“以節為媒”。上下聯動、多地呼應、節儉樸素、歡慶熱烈的農民豐收節作為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被賦予全新的時代內涵;宣傳展示我國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進而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是自古以來天下百姓共同的心愿,是億萬農民的美好期待。天南地北、精彩紛呈,農民豐收節調動的是全國人民的融合互動,情感共通。共慶農民豐收節,鄉村做主場,農民就是主角。韓長賦曾說:農民豐收節的節慶形式要讓廣大農民來創造。
豐收節,根植傳承著豐厚的農耕文化,打造美麗鄉村的亮麗名片,烙印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凝聚起億萬農民的蓬勃力量,提升著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
“秋分天氣白云來,處處好歌好稻栽。”
時間正好,微風不躁,遠處豐收節的歡慶氣氛正濃,全國人民與農民兄弟一起共承重任,共慶美好。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民 豐收 農業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