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王辰:“不逐功利建功業,不混江湖打江山”

2019年09月04日 10:14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彩C2019-09-04zx501_P_1_391_643_1097_1135

彩C2019-09-04zx501_P_1_391_2251_1470_2902


編者的話:

8月30日上午,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2019年開學典禮,1800余名新生莊嚴宣誓,為國家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和人民健康奮斗終生。王辰校長在典禮上深情寄語新生,希望同學們能如協和歷史上之大家迭出,產生一些有思想者,一些有操守者,一些能夠切實推動醫學發展者。這些期望,不僅關系協和醫學生,也關系中國醫學界的未來。因此,本刊將王辰校長的寄語整理刊發。

今天,又一批新同學來到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醫學院是中國乃至世界卓有影響的醫學院校。一所學校之所以能具備某種特質,核心在于其文化和精神。因這種文化和精神,這所學校的老師、學生身上也會體現某種氣質。我一直關注和努力領悟協和,但始終感覺對協和的精神、文化很難有確切的詮釋和貼切的表達。值同學們初入協和之際,與大家一起思考什么是協和的文化和精神。

■■■協和前輩:

以身昭示何為協和精神

首先,講幾個協和人的故事。

顧方舟先生,我們的老院校長,國際著名醫學家、病毒學家,我國消滅脊髓灰質炎(簡稱“脊灰”,俗稱“小兒麻痹癥”)元勛,世界控制脊灰的關鍵貢獻者之一。作為我國脊灰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科技攻關的先驅者、攻克脊灰方案的謀劃者和杰出的戰略科學家,他引領我國脊灰病毒學、免疫學研究及減毒活疫苗的研發,為脊灰疫苗的研發生產、國家政策的制定、社會資源的調度、計劃免疫的具體實施等每個環節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中國脊灰疫苗之父”“中國防控脊灰第一人”。他研發的脊灰疫苗“糖丸”給新中國兒童留下甜美的童年記憶,維護了幾代中國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國進入無脊灰時代。他的一生,是“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至真寫照。“糖丸爺爺”這一廣為流傳的暖人稱謂,表達了人民對顧方舟發自內心的深情褒譽和感恩。

顧先生在研發脊灰疫苗中,除了科技上的杰出貢獻外,有兩件事極為令人稱道和感動。第一件,甘冒個人風險,為國擔當,選擇減毒活疫苗免疫策略。當時,死病毒疫苗的成本幾乎是減毒活疫苗的近百倍,且免疫效價低,但是安全;減毒活疫苗成本低,免疫原性高,免疫人群保護效果好,還能在服用后通過排出到外環境,間接對未接種疫苗的人群形成保護,容易形成人群的免疫屏障,但是,有可能在個例出現嚴重的活疫苗相關反應,甚至嚴重殘疾。顧先生因應于當時小兒麻痹癥的嚴重疫情及中國貧窮的國情,勇擔個人風險,堅定地建議和推行減毒活疫苗免疫策略。要知道,提這種建議和明確的個人意見,需要簽字和承擔責任,倘若沒有為國為民擔當的精神是不可能作出的。事實證明,這是中國一個絕佳的免疫策略,成效卓著。第二件事,當研制的減毒活疫苗要做人體試驗以證實其猶未可知的安全性時,顧先生自己率先服用疫苗。不但如此,讓人至今動容的是,他又抱起自己1歲的兒子吃下了第一顆糖丸疫苗,之后掩面而泣。這樣的一種擔當和奉獻,就是協和精神,是協和精神中最本質的部分,是中國知識分子精神最充分的體現。

林巧稚大夫,大家熟悉的“萬嬰之母”,是協和的另一位在醫學上登峰造極者。她同時又是極富人性和高貴、慈善品質的人。不用說她救治了多少婦女,接生了多少孩子,當免疫學家謝少文先生在“文革”中被打倒,罰去掃地時,她悄悄遞過一個裝了錢的信封,上面用英文寫著“這不是錢,是友誼”。人性的溫暖真實地被協和人傳遞,無論環境如何冰冷嚴酷。

宋鴻釗教授,針對當時科學上被認為是難于治愈甚或完全不可治的腫瘤,頂著重重壓力和打擊,發明了對絨癌的根治療法,在世界醫學史上寫上了歷史性的一筆。

協和史上,無數賢達,為國為民競折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協和精神:

質樸中的高貴氣質

協和精神和文化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從剛才提到的前輩們身上可以感受到,但是難以總結,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點,每個群體有每個群體的特質。協和精神,以無以名狀的氛圍,真實地存在于這個大院里。

何為文化?文化是一個人或群體運行的軟件,以價值觀為其核心導向。文化看似無形,如同空氣,至虛而至實,決定生死優劣。如何描述協和的文化和精神?確實很難,與大家分享幾點我的體會。

協和人在質樸中見其高貴。典型的協和人非常質樸,沒有那么多的喧嘩和咋呼,甚至有點兒“土”,但只要有眼力,可見其質樸中顯現的內在高貴。

協和人平和與尖銳并存。平和使他們似乎與世無爭,沒有浮躁和斤斤計較,但是在對問題的見解上,在對醫學前沿的把握上,在對是非的判斷上,常很敏銳和尖銳。對于立場,又是如此地堅持。

協和人溫潤與凜然不悖。溫潤是一種平和,是一種待人的態度、對人的關懷。同時,在碰到一些涉及原則的事情時又很凜然。比如鐘惠瀾先生,在當年大力推行蘇聯的“組織包埋”療法時,他挺身給予了正直的科學評論。對于社會和學術界的不良風氣,鐘先生表現出了知識分子的風骨。

概要性地表述,協和人身上秉承著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君子之道。像陰和陽一樣,一面是質樸、平和、溫潤、淡定、雍容,另一面是高貴、尖銳、凜然、激越、迅捷,兩相并存。其中,我感悟最深的特質是質樸中所承載的高貴。

大家在協和,首先要學會什么叫樸實、平和、淡定。不可以那么功利,不可以那么浮躁,不可以不讀書,不可以不看病人,不可以不認真思考,不可以隨波逐流,不可以沒有自己的信念和執守、是非和立場。這些“戒律”,是協和對同學們的一點要求。

自今日始,大家慢慢地去體會,慢慢地去學習、感悟,并且逐漸將協和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真正的協和人。

■■■協和醫生的三個特質:

自省、專注、悲憫

下面說一說協和的醫生。協和醫生的三方面精神特質,大家可能聽說過。

第一,自省。無論是做臨床、做研究,還是與人打交道時,都深存慎獨、自省之心,善于檢省自身,不自以為是。自省是協和人的一大特點。

第二,專注。做事情,尤其做重要的事情,特別是面對病人,要心無旁騖、極為專注地把頭腦、精力和時間投入到這件事情上。看病人的時候,應該靜心屏氣、細致觀察、專注思考,不可心生雜念、糊弄了之。由于我們所從事的是醫學,最不容錯,認真、投入與否關乎患者性命。專注,應當是醫生學習和從業時必有的態度,進而成為特質。

第三,悲憫,或慈悲。這是為醫者的人性特質,是根植于內心深處的對病人、社會、人類的關愛,是專注、自省的根源與動機。

協和醫生的成長與修煉,與協和在中國醫學界的定位密切相關。1917年建校的協和,是科學醫學的誕生地和擎旗手,是中國“4+4”醫學教育模式的肇啟地。因此,每個協和人,都應當心懷使命,都應當知道身負重任。

一個人一旦有了真正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時,這個人的狀態就會不一樣,其思維方法和行為模式就會不一樣。林巧稚曾在考場上中斷考試去照顧暈倒的同學,考試的結果可想而知,但協和醫學院反過來找到她說,你被學校錄取了,因為在你身上擁有醫生最應具備的素養和品行。當今社會上所存在的一個迫切需要改變的狀況就是醫務界、醫學界,這個至為崇高的行業被置于不甚崇高的地位。這種異化不應長久。這時候特別需要有一批人,能夠真正替醫學界和醫務界舉起一面高尚的旗幟。這些人非協和人莫屬。同學們謹記,內心的使命與責任會使人的行為卓然于眾。

■■■協和人:

應讓協和精神在自身得到表達和詮釋

能走進協和,都是些天分比較高的孩子。在你們的腦海里,一定會詮釋、豐滿到底什么是協和精神。協和精神是一種醫學精神,一種專業精神,一種職業執守。協和精神也決不僅僅屬于協和醫學院,而是屬于全中國的醫務界,屬于中國的知識界。協和醫學院的人沒有任何理由對協和之外的人心存一點所謂“唯我獨尊”的感覺,協和人恰恰是與整個中國醫務界融為一體的,是他們中的一員,是他們中的思考者、擔當者、吃苦者,協和人應當有的是更高的追求,要準備付出更多的代價乃至經受苦難。

協和精神不能消退,但確有消退之虞,這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未必所有協和的成員都是高貴的,我們每個人身上也都有很多人性的弱點、缺點。我們能不能通過修煉,褪去一些庸俗的東西,多一些高貴的東西?協和精神需要動態發展,需要大家去豐滿和光大,并開啟新的協和精神。

當社會上浮躁、功利之風較為盛行之時,協和應當自持,不逐功利而求功業。當社會上、學術界有點兒“混江湖”的時候,協和應當自守,不混江湖而打江山。這就是協和與眾不同的地方。協和應當意識自己對中國醫學界的責任擔當:“協和高貴則中國醫學界高貴”。協和背負著中國醫學界的希望和方向。協和如果卑下,中國醫學界就開始卑下。

身為協和人,要讓協和高貴的精神涵義在我們身上得到表達和詮釋。

協和已經經歷了許多代人的傳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世界環境、國家環境、社會環境、行業環境。在具體的環境中,我們是不是能夠始終代表醫學界前進的方向?坦率地說,當今的醫學教育是在褪去了職業之燦爛光環的情形下勉力進行的,這尤其需要我們的老師和同學們有一種超乎一般的精神信仰和執守。協和之所以成其為協和,之所以很難復制,就在于協和有著一種內在的力量。

同學們,你們身處協和,會受到協和的熏陶和浸染,享受到促進你們發展的機會和環境。你們會遇到高尚者,也會遇到一些卑下者,這就是當代真實的協和,真實的環境,真實的社會。協和八年制的校友寫了一本《協和醫事》,表達了她對協和的觀察和感悟,今天贈送給新同學們閱讀。協和是一個有獨特的文化標識意義、代表著中國醫學界價值取向和方向、眾所寄予厚望的醫學院校,你們今天踏入了它的大門。協和對大家的要求是:希望如協和歷史上之大家迭出,你們中間產生一些有思想者,一些有操守者,一些能夠切實推動醫學發展者。你們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從歷練中成就高貴。老師們會努力做好你們的榜樣。此地,東單三條九號院,是中國醫學界的精神附著地,是你們學業和事業的出發點、驛站和思考之所。此刻,是你們學業、事業、人生一個重要的開始,希望大家珍重、思考、努力。

(口述/王辰;整理/本報記者;劉喜梅)


編輯:劉暢

關鍵詞:協和 精神 中國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高清性爱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码 | 日本欧美真人三级在线A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最新不卡 | 思思99re久久精品国产首页 |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久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