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垃圾桶賣“瘋”:有人一天接單2000萬
垃圾桶賣“瘋”:有人一天接單2000萬
垃圾分類催熱臺州這個“塑料制品王國”,生意太好,一些廠家只做現金客戶
市場變化背后,是政府治理垃圾的決心和力度,賣垃圾桶的“升級”成搞垃圾分類的
“真是賣瘋了”,符永林這樣描述自己的垃圾桶生意。在他的辦公桌上,就放著四個“上海版”的迷你垃圾桶。
每天七八輛大卡車排隊停在他公司門口,上百個工人24小時輪班生產,但依然沒法滿足雪花一樣源源不斷飛來的訂單。
面對幾十年來最好的生意行情,軍人出身的符永林卻顯得冷靜,“還是要有危機感。”
他的下屬、業務員羅武軍也在經歷一場變化,“以前是自己找客戶,現在角色反了,客戶自己上門,而我們只做現金客戶。”
在朋友眼里,他原本是一個“賣垃圾桶的”,現在他成了一名垃圾分類的“講師”。
而一個工廠背后,涌動的是,在“塑料制品王國”臺州,一大批躍躍欲試的淘金者,他們正醞釀新的財富探索,因為在他們看來,“做垃圾桶的發財了,有人一天就接了2000萬的單子,這就像一個金礦。”
生產出的垃圾桶沒進倉庫就被拉走
卡車是在深夜或凌晨到的,一輛接一輛,等到天亮了,叉車會把堆在空地上的一排排垃圾桶裝上車。
垃圾桶上,印著“上海”“福州”等字樣。它們都用不著進倉庫,就會被拉走。
在符永林的九淵塑業公司,這樣忙碌的場景已經持續兩個多月。“從5月份開始就忙了,節假日都加班,現在是24小時兩班倒生產,還來不及。”他這樣告訴錢江晚報記者。
他把訂單分到了其他幾個廠房生產,有的則分給朋友。
符永林專業做垃圾桶十年了,今年是生意最好的一年。而最近兩個月更明顯。從市場來說,上海占了60%。
他已經分了好幾個工廠加工,100多名工人24小時兩班倒生產,但依然來不及。他用兩個字形容:“賣瘋”。
阿里巴巴的數據顯示,近一個月來,約3000家臺州日化企業受益于垃圾分類,線上買家增長近一倍,企業銷量同比增長超45%。
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的推進,給符永林這樣的企業,帶來了意外的財富。
在辦公室,他自己也研究垃圾分類,“豬大骨是其他垃圾,豬小排是廚余垃圾,筆套是可回收垃圾,筆芯是其他垃圾……”
背書一樣,他熟知垃圾分類,“我們每個業務員都很懂。”
做了十年垃圾桶,對于市場的判斷,符還是比較精準的,哪款好賣哪款不好賣,他看得準,但也有失誤的時候。
“真是沒想到”,他說,有一款日系的垃圾桶,價格要一百多一個,“去年我覺得沒市場,因為太貴了,沒想到,政府的決心和投入會這么大,這么高的價格也能賣爆。”
就在前一天,還有一個客戶上門來,要求訂這款類似的產品,“他要賣到西北去,我就問他,這么貴,運費又高,能有人要嗎?”
客戶告訴他:“沒問題。”
垃圾桶業務員成了政府邀請的“講師”
“什么時候能發貨,能不能快一點,我們等著用。”給羅武軍打電話的是一個鄉鎮的黨委書記。他來催貨,兩萬多個垃圾桶。
在禮貌和客氣的氛圍里,他們完成一場溝通。“現在很多地方環境和垃圾這塊都是一把手抓的,地方上都很重視,所以,很多打電話的是鄉鎮的黨委書記。”
十年前,1988年出生的湖南人羅武軍來到黃巖,尋找他的生意門路。在這家生產垃圾桶的公司,他做起了業務員。
去年開始,他發現了市場巨大的變化。“以前是自己找客戶,現在角色反了,客戶自己上門,而且我們還可以挑,現在單子太多,我們只做現金客戶。”
變化背后,是政府治理垃圾的決心和力度。
羅武軍出差的頻率也日漸增多,原來兩個星期出差一次,現在一個星期兩三次。公司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招標上面中標后,羅武軍要去和政府單位溝通,落實一系列的后續跟蹤。
很多省外的鄉鎮會請他過去,做些培訓和指導,“做久了,垃圾分類一塊也很熟悉,我會給他們講應該怎么做,比如和基層政府建議,政策要怎么定,積分要怎么做;和老百姓講,垃圾應該怎么分類。”他說,就是把這個地方合理有效的經驗帶到那個地方去。
最近,他還接到不少朋友的電話,“以前你是賣垃圾桶的,聽說現在你搞垃圾分類了。”
顯然,垃圾分類,正成為一種時尚,影響著更多的人。“大家的觀念會慢慢改變。”
羅武軍覺得,除了給公司賺錢,自己最大的一種榮譽感,是協助當地政府完成垃圾分類的工作。和他一樣,很多銷售業務員成為了垃圾分類的參與者、推進者。
不做垃圾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塑料的
因為賣瘋的垃圾桶,這幾天,符永林的公司,不時有媒體來采訪,有的還來拉廣告,業務員羅武軍也上了當地的電視臺。
在有塑料制品王國之譽的臺州,有上萬家塑料制品企業,每年塑料原料的消耗量高達500萬噸,占全國的十分之一。
而眼下紅火的垃圾桶生意,正成為當地人茶余飯后討論的話題。
路橋一個老板一天就接到了2000萬的垃圾桶和400萬的垃圾袋的單子。“都是供給電商的,我們把其他塑料產品停了,另外又去新開了幾套模具。”
在模具之鄉黃巖,垃圾桶帶旺了模具開發產業,不少塑模公司貼出了新的招人廣告。
與之相比,垃圾桶之外的塑料制品正是一個淡季,且利潤慘淡。冰火兩重天的格局,讓很多業內人士躍躍欲試,開始放下“臉盆”“花盆”,去瘋狂地開發垃圾桶。
“垃圾分類一搞,在臺州,不談垃圾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塑料的。”7月8日,一名生產塑料花盆的80后老總在朋友圈發了這句感慨。
他配了一張照片,幾個身穿時尚名牌的年輕人,圍坐著,腳邊放著幾個垃圾桶,他們在討論研究怎么樣開發垃圾桶。
“金礦啊”,他這樣告訴錢江晚報記者。他正在考慮轉型,因為,當下,花盆等塑料制品并不好賣,是銷售的淡季,利潤極低。而眼看著巨大的垃圾桶市場,他很想試試。
他的身邊,至少有十幾個朋友已經啟動垃圾桶的開發。開一套模具好點的四五十萬,小的只要二三十萬,對于這些深耕多年的中小企業主來說,也并不是太大的投入。
符永林已經看到了這個趨勢,“接下來,競爭會很激烈,可能會出現低價的惡意競爭。”他這樣告訴員工們,“一定要有危機感。”
對于這個行業來說,速度就是金錢。“新產品前面幾個月的利潤高,但很快會被模仿,價格就跌了。”
在他看來,在喧囂之后,只有不斷創新,提高品質,才是長久之道。
“我們剛剛開發了三臺模具,一臺每天能生產幾千個新款垃圾桶。”符永林說。
當然,無可否認,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根據住建部要求,接下來一年多時間內,還有46個重點城市也要步入垃圾分類“最嚴時代”,預計未來五年內,全國的市場都會釋放巨大的需求。
“我們都想試試,萬一做大了呢。”有80后的老板說。(記者 史春波)
編輯:秦云
關鍵詞:垃圾桶 垃圾分類 塑料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