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觀察 精準觀察
太行山溝里長出“小深圳”
上百臺縫紉平機嗒嗒作響,裁剪、縫紉,熨燙、包裝,一張張專注的面孔,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仿佛置身改革開放之初的深圳。
“春節后,來自京津冀的服裝訂單足足3萬件,每天能忙活到晚上9點。”50歲的魏丙先是廣靈縣鴻棉制衣公司總經理,她少小離家,在北京服裝行業摸爬滾打20年。隨著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她回鄉創業,從小作坊做起,4年4次搬家,頭發白了一多半,自從縣里建起手工業園區,她的夢想越來越近。
“大同跟京津冀就隔著一座太行山。”魏丙先信心滿滿地說,“北京的上下游企業都聯系要到縣里建廠房,面、輔、料、線要是全落了地,制衣產業鏈成形,自有品牌就不遠了。”
在北太行山、恒山山脈的夾縫里“憋”了太久的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近幾年抓住國家脫貧機遇,積極對接京津冀,掙脫大山阻隔,書寫新時代新畫卷。
目前,鴻棉制衣在全縣9個鄉鎮開設10家分廠,帶動800多名貧困群眾就業脫貧。“40多歲的熟練工,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好多進城陪讀的婦女,農民變市民,日子換了活法。家里不做飯了,早點鋪子一吃,再把孩子一送,直接開車上班了。”
不僅是鴻棉制衣,在手工業園區里還聚起了廣靈剪紙、柳編、箱包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最讓我驕傲的不是我們的產品賣得有多好、銷路有多廣,而是我們在自己的家門口真正建起了‘扶貧工廠’,做到了‘家門口就業’。”柳編產業領軍人張建國說。
作為深度貧困縣,廣靈緊抓省委、省政府“一縣一策”紅利,把培育產業作為攻堅的根本出路,以創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突破,發展食用菌及特色農副產品加工貿易、城市礦產再生資源回收與綜合利用、勞動密集型手工業、剪紙文化產業等,帶動4.1萬人脫貧致富,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萬人。
“南方產菇是11月至次年4月,廣靈夏秋季氣候涼爽,5月至10月都能正常出菇,夏菇貨少價高,效益非常好!”北野菌業公司負責人趙斌說,年銷售收入達3.16億元,利潤5500萬元,帶動7986人脫貧增收。
北野最初只有100棟大棚,近幾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企業、大戶與貧困戶結成利益聯結體,發展到占地規模1100畝、擁有3個園區、多條國內一流生產線、保鮮冷庫15座、550棟出菇大棚的食用菌全產業鏈龍頭企業,正積極打造千畝萬噸反季有機香菇基地。
一斗泉鄉黑土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段紅喜說:“前年承包公司兩個菇棚,當年就掙了3萬元。去年多承包了2個,加上制作菌棒的打工收入,一年就掙了8萬元,樂得好幾晚睡不著覺。”
在廣靈,脫貧龍頭企業也在加快上市。2017年底,廣靈小米的出色經營者東方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東方亮為基地農戶提供技術服務、保護價收購和預付款等形式,實現年轉化谷子1.8萬噸,帶動貧困戶7306戶,戶均年增收2800元。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縣委書記李潤軍說,在培育特色產業過程中,廣靈既注重解決當下貧困群眾急盼的就業增收,又著眼長遠,培育特色產業持久的增長動力和優良的續航能力,推動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雙提升。
據介紹,廣靈今年第一季度財政收入超過了2016年全年總和。
太行山溝的“小深圳”雖然只是雛形,但步子越走越快,夢想也越來越近。
編輯:曾珂
關鍵詞:太行山溝里長出“小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