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種好生態“菜園子” 鼓起百姓“錢袋子”
盛夏時節,穿行于威寧自治縣廣袤的田間地頭,大白菜、大白蘿卜青翠欲滴,菜農們正在緊張忙碌收獲。“大白菜、大白蘿卜都正在陸續上市。”草海鎮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卯昌舉說,基地每天有上百噸蔬菜運往珠三角、長三角。
威寧擁有低緯度、高海拔、強光照、大溫差的生態區域環境和典型的“天然涼棚”氣候,為該縣發展夏秋冷涼蔬菜特別是“三白”(白菜、白蘿卜、蓮花白)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先后被列為“云貴高原65個夏秋蔬菜生產基地建設重點縣”和“全國153個夏秋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縣”。
近年來,威寧自治縣依托“龍頭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蔬菜經濟,2019年規劃種植100萬畝,截至目前完成68.74萬畝,銷售量64.41萬噸,銷售額10.336億元。蔬菜產品遠銷日本、加拿大、澳洲、越南等國外市場。2018年出口外銷量5萬噸以上,銷售額達1.5億元以上。蔬菜產業已經成為威寧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種好生態“菜園子”,豐富市民“菜籃子”,鼓起農民“錢袋子”。近年來,貴州結合自身實際,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領,結合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堅持“五步工作法”,以市場為導向,依托“龍頭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在聚焦特色品種與提升規模質量上狠下功夫,在生產和流通兩個環節上共同發力,推動蔬菜產業發展成為了貴州省的優勢產業,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貴州發展蔬菜產業,有自身獨特的優勢。貴州是公認的“生態省”“公園省”,“三廢”污染少,森林覆蓋率高,處處是青山綠水。好水好地種好菜,貴州具備可持續生產綠色蔬菜的明顯優勢。加上貴州夏秋季氣候涼爽,具有“空調氣候”的優勢,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可生產上市的蔬菜品種豐富,產量大。貴州正逐漸成為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種植基地。
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貴州在“特”字上做文章,一批批打上貴州“烙印”的蔬菜走出大山,走向市場。黔南州龍里縣依托良好的氣候環境條件,大力發展豌豆尖產業,并于2016年9月成功獲得地理保護標志。身貼貴州良好生態標簽的“龍里豌豆尖”一路暢銷省內外。在香港,每斤“龍里豌豆尖”平均售價達60至80港幣,最高售價可達每斤268港幣。即使在內地,最好品級“豆貝”級“龍里豌豆尖”的市場價最高達178元一斤。
安順市普定縣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種出的韭黃品質上佳,一斤賣到5元。全縣種植面積從2016年1.6萬畝擴展到現在的10萬畝,產品直銷沿海城市,供不應求。七星關區水果蘿卜憑借良好的品質,搭上了“一帶一路”的輪船,成為迪拜人餐桌上的奢侈品。
隨著貴州立體交通格局的形成,貴州日漸成為西南地區物流交通樞紐,加之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油路,暢達的交通運輸條件讓貴州蔬菜產業后發優勢逐漸凸顯。交通的改善讓大方縣興隆鄉運輸農產品到達廣州只需15個小時左右,蔬菜的運輸不再是問題,于是,當地在外搞蔬菜批發銷售的村民張天榮回家鄉建起了500畝蔬菜基地,輻射帶動10000畝蔬菜種植,開拓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快速發展的蔬菜產業正逐步成為貴州廣大群眾增收致富的“財神”。據統計,2018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1510萬畝,產量2213萬噸,這些蔬菜已批量銷往20多個省(市、區),出口東南亞、港澳等地區。2018年,貴州蔬菜產業帶動1900萬人發展,人均增收3253元,其中帶動貧困人口87.6萬人,占當年全省貧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貴州制定了未來三年蔬菜產業發展目標:到2021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3000萬噸,綜合產值820億元;建成規模化、標準化蔬菜基地300萬畝,健全產業鏈,打造省級公共品牌和特色個性品牌;建成中國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基地;基本建成保供拓外的蔬菜產銷體系。
圍繞蔬菜產業發展目標,貴州將進一步加強生產加工體系建設,推動蔬菜產業規模化發展;進一步健全流通銷售體系,著力解決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問題;進一步完善科技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全省蔬菜的品質品相;進一步打通政策扶持體系,為全省蔬菜產業發展提供支撐保障。
貴州蔬菜產業發展的步伐正在加快。
故事·現場
威寧自治縣——“黔白9號”大白菜增收致富來得快
盛夏的威寧自治縣雙龍鎮大地村,藍天白云下,一畦畦白菜延伸到對面青山腳下。頂著炎炎烈日,一群人走進菜地,看著一棵棵水靈白嫩的大白菜,忍不住發出驚呼:“長勢太好了。‘黔白9號’大白菜很適合在威寧種植。”
這群人是省科技廳組織的來自省農業農村廳、貴州大學的蔬菜種植研究專家,他們來到大地村“黔白9號”蔬菜試種基地,一是看看蔬菜長勢咋樣,二是對即將上市的“黔白9號”蔬菜進行測產。
一陣忙碌后,基地負責人馬章銀揉了揉眼睛,不相信地看著測出的數據:“畝產達8734公斤,按照目前市場收購價750元/噸計算,單季畝產值達6550.5元。”馬章銀激動地搓著手說,“沒想到,真的沒想到,‘黔白9號’蔬菜單產居然這么高。這下太好了,下一季準備擴大種植規模,帶領更多的老白姓種植‘黔白9號’,增收致富不得問題。”
威寧自治縣果蔬站站長董恩省介紹,為進一步提升威寧大白菜的市場競爭力,提高菜農收入,威寧果蔬站緊緊瞄準市場需求,于今年3月從貴州省園藝研究所引進產量高、品質優的“黔白9號”大白菜新品種,在該縣雙龍鎮大地村試種650畝,由威寧生態草海特色農業專業合作社、威寧登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威寧楊旺橋種植專業合作社具體負責種植。
“‘黔白9號’是針對貴州省冬春、早春、春夏反季節大白菜生產需要及春夏葉菜淡季市場需求,充分利用貴州省特有的抗寒、耐抽薹種質資源,采用2個強冬性自交不親和系材料CQ2和ye14-2雜交育成的中晚熟一代雜種。”省園藝研究所所長王天文介紹,該品種抗寒性、抗病性強,商品性佳。在冬春嚴寒條件下長勢好,適宜在貴州大白菜產區及類似生態區作晚秋種春季上市以及早春栽培春夏上市,該品種現已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董恩省說,下一步威寧將加大“黔白9號”大白菜種植推廣力度,讓“黔白9號”大白菜真正實現助農增收。
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大棚里的韭菜薄荷香脆爽嫩
仲夏的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青山蒼翠疊嶂,平整的田壩里大棚林立,大棚里長滿嫩綠的韭菜、薄荷。
58歲的貧困戶陳琴小刀飛舞,不一會兒就割下了大棚里四分之一的蔬菜。“天天都有活干,每天70元工資。”直起腰桿,陳琴笑吟吟說,除此之外,自己家有一個大棚,土地流轉費加分紅一年有1000元,加上務工工資,一年有15000元以上收入。
依托村里的大棚蔬菜種植,陳琴大女兒讀幼師和小兒子上初中的費用有了著落。
2016年,恒大集團在大方縣全面啟動產業幫扶,在生態良好、水資源豐富、地勢平坦的果木村援建蔬菜大棚526個。2017年9月,大棚交付使用,并確權給當地貧困群眾,每戶一個大棚,覆蓋興隆鄉貧困戶526戶2170余人。其中,果木村33戶,陳琴就是受益群眾之一。
發展產業,沒有龍頭帶動不行。果木村引進貴州菜之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大棚蔬菜,種植韭菜和薄荷。“因為生態好,水資源好,果木村種出來的韭菜和薄荷香脆爽嫩。”公司總經理張官磊介紹,目前,基地每天有3500斤左右韭菜銷往畢節城區,占據了市場八成以上的份額。
“我們450個大棚種韭菜,72個大棚種薄荷。”張官磊算了一筆賬,“種韭菜,一個大棚第一年產量可達2000斤,第二年3000斤,第三年4000斤,目前均價在1.7元左右;薄荷產量要低一點,但是價格好,目前均價在3.5元一斤,產值要比種韭菜略高一點。”
蔬菜產業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張官磊介紹,果木村的蔬菜種植基地每天固定工人需要50余人,農忙時需要80人至100人。去年,公司發出去的工資就達100余萬元。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蔬菜種植,讓500畝以上壩區發揮最大效益,助力脫貧攻堅。”興隆鄉分管農業的干部張雷說,果木村已經嘗到了甜頭,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很足。下一步將著力做大做強,讓更多群眾受益。
短評
貴州蔬菜強勢出山
七星關水果蘿卜甜進迪拜,龍里豌豆尖風靡香港,普定韭黃溫潤沿海……貴州蔬菜正以其獨有的品質走出大山,俏銷市場。蔬菜產業豐富了市民“菜籃子”,鼓起了農民“錢袋子”。
貴州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領,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堅持“五步工作法”和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立足“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扶持和推動蔬菜產業發展。
另一方面,獨特的生態環境成就了貴州蔬菜獨特的品質。得益于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貴州的生態越來越好,好山好水好空氣成就了貴州蔬菜獨特的品質。
快速崛起的交通讓貴州蔬菜產業后發優勢逐步凸顯。隨著交通的快速發展,貴州日漸成為西南地區物流交通樞紐,交通的發展打破了蔬菜產業發展的瓶頸,貴州蔬菜產業正以“猛虎下山”的態勢加速發展。
當然,全省的蔬菜產業發展還存在很多短板,比如蔬菜產業規模化程度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品種優勢不突出,配套支撐能力較弱,經營主體培育不足等等。
以問題為導向,對照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找差距、強弱項、補短板,按照“五步工作法”,抓具體、抓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占據天時地利的貴州蔬菜產業必將駛上發展快車道。貴州蔬菜正在強勢出山。
威寧自治縣果蔬站站長、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董恩省:
聲音
強化科技引領 促進提質增效
“農民脫貧致富快,土地首選種蔬菜。科學技術必須學,本小利大很實在。”威寧自治縣果蔬站站長、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董恩省說,這幾句順口溜是他從事蔬菜推廣種植35年的心得。
“種蔬菜就要種高品質蔬菜,只有高品質蔬菜才能賣出好價錢。種高品質蔬菜,科學技術是關鍵。”董恩省說,大力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設施,搞好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是發展高品質蔬菜的關鍵。
董恩省說,發展高品質蔬菜,要建立完善投入品管理、生產檔案、產品檢測、基地準出、質量追溯等全程質量管理制度,形成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長效機制。要搞好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建設好蔬菜品牌。
董恩省說,發展高品質蔬菜,要加大對群眾的培訓力度,讓農民群眾樹立科學種植蔬菜的觀念和意識,掌握蔬菜種植和管護技術。要讓群眾明白,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種出高品質、高產值的蔬菜。
編輯:曾珂
關鍵詞:種好生態“菜園子” 鼓起百姓“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