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食話食說食話食說
風干荸薺
最近,朋友送來一包風干荸薺。削去皺巴巴的紫皮,潔白的果肉便露出來,嚼之,甘甜生脆,汁水滿口。荸薺的甜,甜得清爽;脆,脆而不硬;涼,不傷胃,卻清心,特別是酒肉之余,嚼幾枚荸薺,須臾,膈間就覺暢快無比。
荸薺是水生植物,我的家鄉(xiāng)很多,一到寒冬,經(jīng)常吃到。家里有時把荸薺煮熟了剝皮吃,也甜,吃起來爽脆脆的;父親喜歡用荸薺片炒黑木耳豬肉片,這是年夜飯里的一個熱炒。荸薺也能涼拌,削去皮,用酒釀拌了,荸薺潔白,酒釀也是潔白,猶如雪上添霜,白的可愛,吃口極佳,不僅更甜,而且有濃郁的酒香。
回想起來,兒時吃得最多的還是生荸薺。從街上買來一堆泥荸薺,在井邊淘洗幾次后,便有模樣了。荸薺扁圓,表面平滑,皮或紫黑,或紫紅,亮亮的。荸薺有頂芽,鳥嘴狀,金黃色,挺挺的。荸薺芽和臍底有泥,要用豬鬃板刷逐個刷干凈,才能入口。
小時吃荸薺不用刀,多先用門牙輕輕地啃去皮,雖費時,但入嘴后咀嚼的享受,卻是十分的愜意。剛出土的荸薺,甜度不夠,需要洗凈后在通風的地方放幾天,等荸薺皮起皺了,荸薺肉就甜了。這就叫風干荸薺。
小時候,故鄉(xiāng)老家的三叔公,每年春節(jié)都要備一籃子風干荸薺。等我們來到老屋玩耍時,老人家就會笑瞇瞇地從懸掛梁上的籃子里取出幾個荸薺給我們,教我們如何用手剝荸薺皮。那種荸薺特別甜,不是麥芽糖的甜,也不是水果糖的甜,我非常愛吃。正月里,葷菜多,常常吃得噯腐氣,只要幾個荸薺下去,胃口便開,見肉又會饞。
荸薺有藥用價值:
清熱化痰 清代溫病學家王孟英治療頭昏、胸膈滿悶、痰黃黏稠、口干者,常用荸薺與漂淡海蜇煎湯,名雪羹湯。我遇感冒發(fā)熱、咳嗽痰多者,則讓患者用荸薺、梨、蘿卜榨汁服用,對小孩最為適宜。
養(yǎng)陰生津 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治療太陰溫病口渴甚、吐白沫黏滯不快者,讓患者服用荸薺汁、梨汁、蘆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甘蔗汁,名五汁飲。
解酒毒 酒后口干舌燥、咽喉腫痛、胸膈煩熱者,嚼食生荸薺更佳。
通便除積 生嚼荸薺能助消化、除腹脹、通大便,如多吃則會腹瀉,所以對膽囊結石、習慣性便秘、肛裂痔瘡出血者比較適合。
還有人說荸薺能化石,能降血壓,能消淋巴結等,但本人無經(jīng)驗,效果如何有待觀察。(黃煌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荸薺 風干 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