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他畫出了“生命的焦慮”
蒙克《病中的孩子》
《吶喊》是藝術史上最有辨識度的圖像之一,以至于大多數人產生了“蒙克約等于《吶喊》”的認識。蒙克曾經自述:“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郁。突然,天空變成血紅色。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桿,疲憊至極,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深藍色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站在那里,在恐懼中顫抖,我感到一陣巨大的、無盡的號叫突破自然而來。”
時間退回到1863年,愛德華·蒙克出生在挪威的一個農場,他的童年生活十分凄慘。5歲時母親因肺病去世,14歲時姐姐死于同一種疾病,他的妹妹也患上了精神疾病,蒙克自己也曾得過肺結核差點死去。疾病所帶來的恐懼和喪失至親的悲痛伴隨了蒙克的一生。除此之外,當醫生的父親長期受精神抑郁的困擾,脾氣十分暴躁,這深深地加重了蒙克童年的陰影。
1886年,蒙克創作了《病中的孩子》,生病的孩子氣息微弱,但眼睛依然純澈泛光。身旁的母親同樣孱弱,無能為力地深埋著頭。對于逝去親人的思念,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微弱的希望,都在整體灰綠的色調中流淌。1886年,蒙克帶著《病中的孩子》與其他三幅作品一起參加在奧斯陸舉辦的秋季展,卻激起了市民及藝術批評界的憤怒——《諾斯克智者報》評論他的畫“骯臟”“魚雜碎”;《晨報》則認為他的畫缺乏精神內涵,是一幅荒謬之作。
1892年,29歲的蒙克在德國柏林舉辦了個人展覽。這場展覽成了震驚現代藝術史的“柏林丑聞”,也影響了蒙克的一生。畫展上蒙克作品中怪異的形象給觀眾帶來了不小的沖擊,甚至有一些觀眾毀壞了其中的幾幅作品。“展覽丑聞”使蒙克開始引起歐洲世界的注意,他第一次挑戰了保守的批評家和中產階級的趣味,成為歐洲現代繪畫重要的先行者,他的地位與當時文學界的易卜生、戲劇界的奧古斯特·斯特林堡、哲學界的尼采不相上下。
蒙克說他想描繪的是“活生生的人們的呼吸、感覺、苦難及彼此相愛的心情”,他的繪畫是自省的,他要將他所經歷的痛苦赤裸地展示給世人。《吶喊》中驚恐和悲慘的號叫、《焦慮》中面目猙獰呆滯的群像、《吸血鬼》系列中麻木受苦的男人和殘酷無情的女吸血鬼……“苦悲”“恐懼”“壓抑”,似乎成了貼在蒙克身上的標簽,這既來自外界的評價,也是藝術家本人的囈語。
他曾說:“自打我出生之后,生命焦慮就像頑疾一樣,一直在我體內沖撞咆哮,如影隨形,驅之不去。雖則如此,我仍時常感到,我必須擁有這種生命的焦慮,沒了它我就覺得像是航船面臨風暴卻沒有了舵一般,并自問何去何從?哪里才是陸地?”
(《北京青年報》1.18 楊欣欣 王小楓)
編輯:楊嵐
關鍵詞:蒙克 畫出 生命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