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吳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養筑牢文化自信

2019年02月15日 21:39 | 作者:吳為山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新時代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的方向路徑、目標任務,也對新時代美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確要求。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一種傳授審美觀念與審美經驗的教育形式,以豐富的直觀性使心靈在感受形式、領悟意義和體察價值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溝通情感與理性并融入意志抉擇和動機取舍,從而實現各種能力全面、協調、和諧發展,最終促進人格的完善。我們都在天空下大地上度過自己的人生,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水中游魚的快樂與天邊浮云的悠閑,領悟到階前青草的勃勃生機及窗外南山的蘊藉,體察到先賢的貧賤不移和英雄的威武不屈。因為,敏銳的審美耳目、充沛的審美情感和健康的審美靈魂,需要培養和陶冶。而培養和陶冶的過程,即為美育。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美是人在主動生產和創造過程中使自己的生命處于解放狀態而獲得的感受。在此意義上,美育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一種生命塑造,它激發美感、挖掘潛能、彰顯智慧,對人生具有潤物細無聲般的化育,屬于本體層面的教育形式。其核心是培養生命意識,了解生命價值;其內涵是尊重和珍惜生命,發掘生命的社會意義,并將真、善融入美的形式,使單純的審美臻入大美之境。每當靈魂與精神遠離,生命逐漸蛻化為一種動物性存在時,美育便脫穎而出,成為人性擺脫畸型狀態的重要方法,使之再現崇高,重放光明。可見,美育是知性與道德的中介,也是必然王國通往自由王國的津梁。正是美育,讓生命之花綻放得堅定、優雅而且絢爛。

自古以來,東西方都重視美育對立德樹人的作用。古希臘柏拉圖曾在《理想國》中提出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城邦公民勇敢、節制、正義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數千年中華民族社會發展與文化傳承亦功不唐捐。上古時期,中國便已出現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樂教;西周建立起來的禮樂文化制度,則對中國數千年文明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等思想,更奠定了審美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在中國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藝術審美的力量,雖然“禮”與“德”已由德育內化為一種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樂”“游于藝”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標通過審美轉化,成為自由人性的有機組成而發端內心,讓枯燥嚴肅的理性染上靈動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載道的理論基礎,也是其精神價值核心所在,一直被此后的儒家所繼承。如戰國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西漢《樂記》提出“樂者,通倫理者也”;宋明理學經廣泛吸收佛道理論之后,將美育理論本體化、精致化、體系化,提倡灑落自得、渾然至樂的人生風范和人生境界,強調通過“樂”這一自由心境的體驗,達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統一,等等。

不難看出,中國傳統美育不僅傳授藝術形式帶來的審美情感,而且蘊含深厚濃郁的家國情懷、社會理性與道德精神。事實上,道德和藝術正是中華傳統文化兩大精神基石,中華人文精神亦由此帶有泓邃的審美品格。如錢穆所言:“文學必在道義中,而道義則求其藝術化。中國之人生樂處,即在是矣。此非中國之文化特質乎!”在中國,藝術與道德的有機結合,涵養出一種人格審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說,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縱觀歷代中國社會,無不將生活化、道德化的藝術作為人格培養的基本手段。這種通過審美中介來實現外在規范向內在自覺的轉變,迥異于德國哲學家康德對抽象“先驗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絕對服從,而是融合具體情境,一方面在藝術審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養中追求人格的藝術境界,最終實現“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極致。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空前密切,中國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開始發生變化,其理論形態呈現出中西交融的面貌,也涌現出不少杰出人物和精彩觀點。如王國維的《論教育之宗旨》,首次全面論述了美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初步建立起中國現代美育架構。蔡元培筑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同時,借鑒康德、席勒美育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還推動美育列入國民教育計劃,讓中國現代美育走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朱光潛則拓展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路,以當時美學和心理學研究最新成果為依據,強調美育對個體心靈的解放功能,突出了美育作為創新教育的特征和意義,并將美育落實到人的生命體驗之中。劉海粟、豐子愷、林風眠等人的藝術教育便屬于這種美育觀點的踐行。如果說王國維、蔡元培、朱光潛等人的美育思想屬于啟蒙類型,那么,陶行知、徐悲鴻等人奉行的美育思想則將美育的終極指向定位于社會救亡與民族解放。綜言之,中國現代美育思想對傳統的最大超越之處,是形成了以個體獨立之“人”為本位的思維方式,重視“人”的價值及其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并從“人”的心理結構出發,討論與美育相關的一系列問題。

近現代以來,中國美育的內涵一直隨時代發展而變遷——從強調對國民性之改造與國家自新圖強,到提升國民文明程度、振奮民族精神,再到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環節,美育的內涵無論深度抑或廣度,都有明顯進步,既包括審美教育,也包括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同時,美育與中國社會、文化、政治的發展聯系越來越密切,也因此越來越具有現實層面的可操作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兒女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繼而建立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實行改革開放,直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步步腳踏實地以大美化育人民,以大美塑造民族。

當我們回眸過往,便可以深刻認識和領悟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爬雪山過草地的理想美;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百折不撓頑強御敵的意志美;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宜將剩勇追窮寇”,奪取全國解放的精神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積極進取、建設家園的擔當美;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意氣風發、革故鼎新的創新美;進入新時代以來人民同心同德,追夢圓夢的自信美……在新時代,美育既有對自然美的欣賞,也有對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還有對中國歷史進程中精神美的弘揚,更有對紅色文化內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堅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這是對美育的清源正本,指引美育保持正確價值標準和高尚理想境界,為美育對象樹立了不可動搖的信念、信心、信任,并由真生信,由善生和,由美生愛,在對真、善、美的奉獻過程中堅定信仰,于本真生命的映現過程中完成自我超越和自我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教育在當今中國美育中的地位愈發突出。藝術與審美,皆是人類生命自由的表現,但美育卻并不等同藝術教育,前者的內容更加寬泛并包含后者。然而,藝術源自審美,它以審美為基礎,是審美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態。因此,很大程度上,美育和藝術教育的功能和目標是重合的,藝術教育乃美育的最佳途徑。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的出現屬于動態的“生產”,即我們耳熟能詳的藝術生產。在某種意義上,它可以看作人類生產自己的新生命。馬克思主義對藝術生產的理解,無疑更凸顯了藝術本身的美育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學和藝術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具有獨特的作用,指出“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并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充分認識肩上的責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可見,藝術作為人對世界的一種精神掌握方式,其本質是意識形態的。藝術歌頌生命的美好,蕩滌靈魂的黑暗,反映正確的價值追求和崇高信仰,有助于民族與社會的進步發展;藝術亦與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環境同構,關注人與世界的整體關系,昭示人之存在的真理,使人勇敢而樂觀地直面人生、直擊現實、直觀未來,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藝術工作者寫了三封信。第一封信寫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第二封信寫給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第三封信寫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這三封信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光芒,充分體現了黨對文藝工作者、藝術教育工作者、美的創作者和傳播者的尊重,以及對美育和藝術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殷殷期望。

在給烏蘭牧騎隊員們的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勉勵他們“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這是對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的社會主義文藝本質的深刻揭示。文藝工作者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寫人民、演人民、為人民,才能在服務人民、造福人民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發揮好文藝的美育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牛犇的信中,強調文藝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成就人類偉大事業離不開信仰、情懷、擔當。有信仰才有目標,有情懷才有溫度,有擔當才有筋骨,三者兼備,才會有“大愛之心”,鑄“大美之藝”。所謂大愛,就是與天地往還的廣博之愛,與時代共呼吸的磅礴之愛,與人民共命運的深切之愛。只有秉持大愛之心,才能在培養后代的過程中將道德、智慧、知識化為涓涓清流,激勵一代代莘莘學子繼承傳統、創造未來,把中國夢變為現實。所謂大美,是涵養道德的藝術形式和創作方式。它通過詩化的哲思與生動的直觀把握世界真諦,是感性和理性、直覺和思維、肉體和精神高度融合的產物。而大美之藝,蘊涵著從“技”到“藝”再到“道”的創作升華序列,蘊涵著藝術家整個生命過程創造的理想追求,乃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融匯后的赫然顯現,是中華美學精神所外化出的曼妙圖像。

在寫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這要求以“大愛之心”與“大美之藝”來培養“大德之境”。中華美德是真正的大德。培養中華美德,必須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人民,讓美成為每個人的生命底色。我們進行美育或藝術教育,就要以中國精神為創作靈魂,以中華美學精神為審美理想,將愛國主義注入生命,對生活充滿熱情,對人民充滿溫情,對國家充滿深情,對創作充滿激情,呈現中國藝術獨特風格和獨到價值。當我們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進步思想,傳播和平發展價值觀時,應借助那些兼具親切度、穿透性、覆蓋面和震撼力的作品,它們充滿底氣、骨氣、正氣、大氣,是中華美德最好的代言者。中國美術館珍藏著大量這樣的作品,它們是出類拔萃的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藝術瑰寶。近年來,中國美術館通過策劃舉辦越來越多的展覽,活化經典、吸引觀眾,讓美育融入公共生活,盡最大可能發揮這些經典作品的美育功能和社會價值。

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結晶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其對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亦有很大的繼承與發揚。而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有別于前人的最獨特之處,就在于指出人類審美活動的目的,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非沉溺于虛幻的精神王國以致脫離現實。所以,馬克思主義美育觀讓人類的審美活動超越了藝術活動或精神活動領域而涵蓋人類的一切活動,并且發現了遵循美的規律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活動時的重要原則。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民族未來,審度時代大勢,結合現實國情,用六個“下功夫”,即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明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方法論。這一重要論斷,扎根國情、挺立時代、契合民意、寄托理想,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之光——它不僅賦予了中國美育具體的社會歷史內涵和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精神基礎,也為中國當代美育鋪設了實踐存在論的底色,因此必將培養出更多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相統一,具備更高文明程度和更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應該說,在中華民族漫長歷史進程中,美育一直如影隨形。它讓中國人的生命不斷積淀文化內容,于感性展開同時完成理性規范,成為中國人自我豐富、自我完善的不竭動力。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將繼續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立德,以美樹人,以美儲善,以美啟真,以美養性,以美怡情,以美治言,以美導行,用美提升全民人文素養,沉淀文化自信沃土,塑造文化秩序與培養文明高度,充分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美。

(作者:吳為山,系中國美術館館長)


編輯:楊嵐

關鍵詞:美育 藝術 中國 審美

更多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套图 |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 亚洲妇女自偷自偷在线播放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电影99 | 欧美婷婷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