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兩岸40年,福建:“前線”變“前沿”
中新社福州1月4日電 題:福建:“前線”變“前沿”
作者 閆旭
曾厝垵,廈門的“中國最文藝漁村”,吸引包括臺胞在內的許多游人慕名而來,甚至許多臺灣美食、臺灣創客于此“安家落戶”。
至今,兩岸對峙時期的故事依然掛在曾厝垵人的嘴邊:在海邊勞作,冷不防有顆炸彈飛過來,落在腳邊,幸運的便逃過一劫,如果運氣不好,就“壯烈犧牲”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改制為“前線公社前哨大隊”,也給曾厝垵烙下了“前線”的印記。
曾在金門當兵的臺胞陳清隆見證了兩岸關系的變遷。已經在大陸生活10多年的他,現在在曾厝垵經營一家客棧,廈門就是他葉落歸根的家。
40年前,《告臺灣同胞書》改變了歷史。臺灣同胞中80%祖籍福建,使福建站在了兩岸民間交流往來的最前沿。探親謁祖、續緣尋根、就業創業……40年來,一撥又一撥的臺胞返鄉潮,在閩臺間涌動。
據官方統計,截至2018年10月,閩臺“小三通”航線總客流量1958.6萬人次;2008年兩岸全面“三通”啟動以來,福建至臺灣本島海上直航總客流量103.89萬人次,空中直航總客流量748.29萬人次。
在常來常往間,閩臺越走越親,越走越近。目前,數百名臺灣醫師、教師在福建就業,廈門有12萬多臺胞在此安居樂業;還有臺胞積極參與福建各地公共事務管理,如平潭首創聘請臺灣村里長擔任村(居)委會執行主任,廈門有66名臺胞擔任社區主任助理。
在廈門思明區官任社區擔任居委會主任助理的臺胞伍證霖告訴中新社記者,在社區里,常常看到很多兩岸居民互動,臺灣同胞融入到這里來,找到很好的歸屬感。
閩臺人員交流往來的愈加熱絡,帶動了閩臺經貿合作走在前列、不斷深化。40年來,福建率先設立臺商投資區、臺灣農民創業園,對臺金融合作先行先試,引領大陸企業赴臺投資,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數字是最有力的證明,截至2018年9月,福建累計準臺資項目16982個,合同臺資336.96億美元,實際到資147.46億美元。截至2018年10月底,福建在臺灣設立了59家企業、31家分支機構,協議投資額4.6億美元。福建省農業利用臺資和規模持續保持大陸各省(區、市)第一。
2018年12月,臺灣富邦金控以直接股東身份入股廈門銀行,成為臺金融機構直接入股大陸銀行首例。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對此表示,直接參股取代間接參股,為雙方的戰略合作寫下新篇章,期許雙方持續維持良好合作關系。
臺灣青年“登陸”就業創業,更是青睞先行福建。迄今,福建累計培育各類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73家,集聚來閩實習就業創業臺灣青年超過1.9萬人。
臺灣青年創客范姜鋒2016年底在廈門創辦的啟達海峽雙創基地,現已入駐了54家臺企。“希望自己能成為兩岸青年交流的一座橋梁。”他說,希望把基地推廣到大陸各地,讓更多的臺胞有機會親身感受大陸,共享大陸發展機遇。
“惠及臺胞的政策就像一條船,我們愿意扮演好‘擺渡人’的角色,幫助越來越多的臺灣業界和民眾以福建為窗口了解大陸、走進大陸。”福建省臺港澳辦副主任鐘志剛說。
2018年2月28日大陸發布實施“31條惠及臺胞措施”后,福建省出臺“惠及臺胞66條實施意見”,廈門、莆田、福州、漳州、龍巖、泉州等地市也相繼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從更大范圍、更多領域、更深層次為臺胞在福建工作生活提供便利,為臺企在福建更好發展創造條件。
同時,福建2018年初啟動“臺商臺胞服務年”活動,從提供政策集成服務、轉型升級服務、項目跟進服務、落實同等待遇等四個方面出臺21條具體措施,針對長期以來困擾臺商臺胞的一些痛點難點問題,打通“最后一公里”。
落實臺企臺胞同等待遇,福建走在前面。鐘志剛表示,這提升了在閩臺企臺胞的獲得感,讓更多臺灣同胞感受到了大陸改革開放的紅利。
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曾是硝煙彌漫的對臺“前線”,而今已然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前沿”。
編輯:曾珂
關鍵詞:兩岸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