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叫一聲“親愛的臺灣同胞”
元旦日家書一封 四十年情動兩岸
叫一聲“親愛的臺灣同胞”
“親愛的臺灣同胞”,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用這個春風般溫暖的稱呼,吹皺了兩岸的鄉愁,吹融了海峽的堅冰,吹開了歷史的新頁。從那天起,金門的炮聲不再回蕩,兩岸的藩籬開始松動。從臺商繞道香港回到大陸,到臺灣當局開放老兵探親,從兩岸“三通”到大陸游客赴臺,兩岸交流從春水漣漪,逐漸匯成浩浩蕩蕩的歷史大潮。
親情割不斷
“我們希望雙方盡快實現通航通郵,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游參觀,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工藝觀摩。”“我們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
1979年,人在香港的臺商黃紫玉看到《告臺灣同胞書》里的這些話,下決心要協助大陸開拓兩岸貿易。在臺當局嚴禁臺商投資大陸的年代,她不顧家人反對,赴福建廈門投資。后來,她的生意做到了上海、山東、北京,并成了臺商中的第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多年后談及初衷,黃紫玉說,那是“家國情懷使然”。
“在這歡度新年的時刻,我們更加想念自己的親骨肉——臺灣的父老兄弟姐妹。我們知道,你們也無限懷念祖國和大陸上的親人。這種綿延了多少歲月的相互思念之情與日俱增。”《告臺灣同胞書》這段深情告白,引發臺胞多少共鳴。上世紀80年代初,第一批臺商冒著被臺當局起訴的風險,沖破重重阻力,以港資、外資的名義輾轉登陸,是看到大陸市場的巨大潛力,更是受到了家人親情的動人感召。
割不斷的親情,正是兩岸交流最原初的動力,這力量堅韌如種子,能撬開巨石,鉆破堅冰。1987年5月,臺灣“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的成員身穿寫著“想家”的上衣,在街頭發送“骨肉隔絕四十年”傳單,每舉辦座談會都有幾千人參加。國民黨老兵的無聲哭泣,終于換來臺當局開放探親的政策。兩岸民間交流的大門一打開,就越開越大,再也不會關上。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兩岸血濃于水的親情,在傳唱的詩歌中,在臺商的投資里,在親人思念的淚水中,是汶川地震時臺胞的大愛援手,是臺胞滯留日本機場時大陸領事館的一視同仁。無論政治如何變遷,兩岸永遠是骨肉天親,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這個事實不會變,兩岸關系的發展大勢就不會變。
大義不容辭
《告臺灣同胞書》說:“每一個中國人,不論是生活在臺灣的還是生活在大陸上的,都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繁榮負有不容推諉的責任。統一祖國這樣一個關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務,擺在我們大家的面前,誰也不能回避,誰也不應回避。”兩岸問題復雜而艱巨,但兩岸中國人不能回避,不應回避,因為那是民族大義所在,民族根本利益所在。要解決兩岸問題,需要兩岸中國人下定決心,拿出誠意,想出辦法。
上世紀90年代初,兩岸海基會、海協會先后成立。在兩岸官方無法直接接觸的年代,這兩個民間機構為兩岸交流做出了獨特貢獻。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在香港就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討論,形成“九二共識”。“九二共識”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智慧,其核心就是兩岸雙方都承認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
有了“九二共識”,兩岸官方就有了對話的政治基礎。1993年4月,“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會談,這是自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首次以民間名義進行的公開會晤。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國共實現了跨越一甲子的歷史性握手。2008年,兩岸兩會實現了中斷9年之后的復談,此后7年間,兩岸簽署23項協議,國臺辦和陸委會建立溝通機制,乃至2015年兩岸領導人實現歷史性會面,“九二共識”始終是不可或缺的“通關密鑰”。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40年來,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告臺灣同胞書》所提出的許多政策主張都已經變為現實。兩岸交流成就斐然。兩岸實現了“大三通”并簽訂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截至2016年底,兩岸人員往來累計近1.17億人次;兩岸同胞通婚已近38萬對,近百萬臺胞在大陸工作、學習和生活;大陸商務部歷年來共批準臺商投資項目近10萬個,臺商赴大陸投資已經超過1500億美元,實際使用臺資近700億美元,大陸成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和最大島外投資目的地。今天,兩岸交往領域之廣、社會聯系之密、利益交融之深,前所未有。
青山遮不住
“我們如果盡快結束分裂局面,把力量合到一起,則所能貢獻于人類前途者,自更不可限量。”“我們偉大祖國的美好前途,既屬于我們,也屬于你們。”40年前,《告臺灣同胞書》已經勾畫了兩岸和合的美好愿景。
40年來,歷史已經一次次地證明兩岸和則兩利、分則兩害的樸素真理。當兩岸進入和平發展軌道,贈臺大熊貓給臺灣帶去歡笑,大陸赴臺游客給臺灣帶去人氣和真金白銀,服貿協議給臺企帶去優惠和機遇,大陸緊急采購解了臺灣果農的燃眉之急,臺灣石斑魚和虱目魚順著海水游上了大陸民眾的餐桌。
當李登輝、陳水扁喊出“兩國論”“一邊一國”,臺海橫生波瀾,臺灣社會被仇恨和與恐懼所困,加上藍綠惡斗,島內陷入內耗空轉。當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兩岸官方溝通機制隨即停擺,貨貿協議擱淺,兩岸互信損耗殆盡,大陸游客斷崖式下跌,島內飯店歇業,游覽車停運,南部農產品滯銷。當臺灣想推開大陸市場,“新南向”連連碰壁,傷害經濟民生,坐失發展良機。
不論島內政局如何變遷,大陸對臺方針不變,堅持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的心意不變。中共十八大以來,面對島內“臺獨”勢力抬頭,兩岸關系趨于復雜嚴峻的形勢,大陸仍積極推動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兩岸累計貿易額達到8512.3億美元;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臺灣銀行人民幣業務快速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為臺灣同胞投資興業創造更加便利、公平的法治環境。各地各部門積極支持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開拓市場……
2018年2月,大陸發布“31條惠及臺胞措施”,為在大陸生活、工作、經營的臺胞和臺企提供與大陸同胞、大陸企業同等的待遇。“31條”實施近一年,有1000多家臺企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等各類稅收優惠,100多家臺企獲得工業轉型升級、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等專項資金的支持,800多名臺胞考取了多個熱門行業的職業資格,100多名臺胞獲得各地“五一勞動獎章”“勞動模范”等各類榮譽……
感受到大陸愿同臺胞分享發展機遇的真心實意,越來越多的臺胞臺企特別是臺生臺青選擇來大陸發展,實現人生理想。2018年,臺生報考大陸高校的人數、臺青來大陸就業實習的人數,以及由大陸就業創業機構提供服務的新增臺企數量,均保持兩位數增長。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那一刻,歷史的車輪加速了轉動,一往無前。數十年來,兩岸關系跌宕起伏,但總體趨勢是向前發展。因為兩岸是密不可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因為兩岸同胞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對兩岸關系走近走好的一致向往,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
本報記者 王 平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兩岸 大陸 臺灣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