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家庭“小賬本”里的40年民生巨變
新華社大連12月6日電 題:家庭“小賬本”里的40年民生巨變
新華社記者蔡擁軍、郭翔
收入增長越來越快、白菜蘿卜讓出餐桌主角、旅游踏遍萬水千山……這幾天,77歲的大連市民安邦才整理了幾十年來家庭“小賬本”上的近5萬筆收支記錄。他在日記中寫道:“這些數字,有的羞澀,記載著曾經的貧困;但更多的則像歡樂的音符,在賬本上起舞,歡呼著改革開放40年來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p>
一條向上的曲線
1956年至今,安邦才共記了8本、近5萬筆收支賬。每一本賬本,都像檔案一樣在封皮上標注了起止年月。賬本嚴格區分收入、支出、項目,并用鋼筆工工整整地詳細列出,精確到如今已很難見到的每一分錢。收支情況日清、月結、年終匯總。
收入像高鐵列車,越跑越快。20世紀70年代,年均收入1370.72元;20世紀80年代,年均收入4491.41元;20世紀90年代,年均收入31124.44元;21世紀第一個10年,年均收入65602.51元;2011年至2017年,年均收入120751.09元。安邦才這幾天手繪了一份收入變化統計圖,一條年收入的向上曲線躍然紙上,“我和妻子2017年的總收入達到154040.91元,是1977年的130.87倍?!?/p>
隨著收入不斷增加,安邦才的賬本里出現了更多的“大件”。1980年6月13日,安邦才的4口之家買了第一臺現代家電:大連產黑白電視機,花費420元;1987年7月7日,他花費1770元購買了電冰箱……“這些當年的‘鎮宅之寶’早就受到冷遇?!卑舶畈耪f,“這些年,家里的電視機換了4茬,電冰箱換了3茬,電腦換了2茬?!?/p>
賬本里除了收入向上的曲線,還有一條支出變化的曲線?!?0世紀70年代,我們為溫飽奔波,常常捉襟見肘,甚至還有‘赤字’。”安邦才說,那10年,家庭年均支出1437.63元,其中為了填飽肚子要支出666.63元,占比45.23%;從2011年至2017年,全家年均支出49986.85元,用于食品的支出為9260.69元,占比下降到21.25%。
一組消失的數據
家境越來越殷實、消費品越來越多樣、檔次越來越高……然而,有一組數據卻在安邦才的賬本里消失了。每到秋末冬初,東北人家都會買上白菜、蘿卜等“秋菜”,腌漬、貯存,作為漫漫冬季里餐桌上的“新鮮蔬菜”?!?976年11月‘秋菜’上市,家里花了18.48元買了500斤白菜、260斤蘿卜?!卑舶畈耪f,“那時候我和妻子上班、孩子上學,飯盒里的主菜就是白菜、蘿卜?!?/p>
如今,安邦才的賬本里卻難覓“秋菜”蹤影,“現在冬季到市場隨時都能買到新鮮蔬菜,品種多,白菜、蘿卜再也不‘當家’了?!卑舶畈砰_玩笑地說:“我的胃口高貴了,海參鮑魚任我買,羊肉牛排任我選?!?/p>
與“秋菜”一同在賬本里消失的還有各種票證。“我清楚記得1980年還是‘托人’憑票買的那臺黑白電視機?!卑舶畈耪f,票證從“流通領域”悄然進入了“收藏領域”,熱愛收藏的他珍藏著全國17個省的數百枚糧票、布票及各種“商品購買票”。翻閱著一張張票證,回憶著憑票購物的年代,對比著當前越來越豐富的商品、越來越便利的網上購物,安邦才感慨不已。
一種不變的向往
作為父親和丈夫,安邦才至今對40多年前的一次春節山東探親之行感到愧疚。“當時親戚代買了兩張去山東煙臺的3等艙船票,讓我們‘睡宿好覺’,但3等艙每張票價4.6元,而統艙票價是3.1元,兩張票差價加起來有3元。”安邦才說,3元當時差不多能買30多斤玉米面,“為了省錢,我和妻子把票換成了統艙,那一夜,還不用購票的兩個女兒在統艙凍得發抖,我們把衣服披到孩子身上,也是一夜未眠?!?/p>
家庭年收入從千元到十多萬元,安邦才早已不再為“吃穿”發愁,也不會用玉米面來衡量船票的差價,“如今的賬本里,家里食品支出大幅下降,旅游、娛樂、收藏等文化消費明顯增加?!?/p>
一組數字背后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近10年,安邦才先后外出旅游7次、177天,“我們去了123座城市,花費了35230.93元。”最讓安邦才自豪的是4年前的那次紅色之旅。2014年9月13日至10月30日,他和妻子用48天的時間,重走紅軍長征路,從江西瑞金到貴州遵義,再到陜西吳起,以一種獨特方式紀念紅軍長征80周年。
從舍不得3塊錢到花費3萬多元出游,安邦才的家庭“小賬本”如同國家這個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這滴水形象地映射出改革開放40年的巨變。安邦才每次旅游到一地,都會到郵局請工作人員在他事先手繪的地圖上蓋上郵戳,“我希望能蓋到更多地方的郵戳,見證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安邦 收入 家庭 賬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