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古樹開花,香滿世界”——千年瓷都景德鎮煥發“年輕態”
新華社南昌11月16日電(記者吳鍾昊)“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鎮因瓷而生、因瓷而興、因瓷而名。改革開放40年來,景德鎮堅持文化與經濟結合、傳承與創新結合、民族與世界結合,成為世界陶瓷文化的優秀引領者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者。走進景德鎮,看傳統與現代交織,中國與世界交融,古老瓷都正煥發出無限生機。
古城肌理在舒展
景德鎮御窯廠當下正在經歷一場70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保護工程。
御窯廠內中軸線和古井、御窯廠大門、北麓窯爐作坊遺跡保護房等得到清理和修復。御窯廠遺址周邊13.1平方公里被劃定為重點保護區,部分民居、瓷行、會館等風貌建筑和歷史建筑也被逐步修復……
這座古代皇家瓷器工廠因出產最精美的瓷器而聞名世界。但御窯廠停燒百年以來,歷年的城市建設和不法分子盜挖瓷片牟取暴利,對其破壞極大。
從2002年開始,景德鎮啟動了御窯廠遺址保護工作。御窯廠遺址保護被列為景德鎮“一號工程”。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切入點,景德鎮對遍布全城的150多處老窯址、108條老街區、“十大瓷廠”老廠房等文化遺存實施系統性保護修繕,延續千年陶瓷文脈。
與御窯廠遺址一墻之隔,1.04萬平方米的御窯博物館初現雛形。這個由8個拱體結構建筑構成的博物館用窯磚砌成,如同龐大的窯爐與四周環境渾然一體。萬件珍貴的御窯廠遺址出土文物有了安身之所,不久之后將開門迎客。
“文化特色是城市的靈魂和名片,要打造一座與世界對話的城市,必須堅持規劃先行。”景德鎮市規劃局局長孫庚九說,近年來,景德鎮在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過程中,著重凸顯了文化要素。
走進景德鎮大街小巷,大到山體壁畫、城市建筑,小到燈柱、垃圾桶,一街一景、一巷一品、一橋一形,或是瓷質,或是瓷形,或是瓷事,眾多過去沉沒于街頭里弄的歷史文化元素如今重新散發光芒。
創新力“破土而出”
在物質極為豐富的新時代,80后、90后消費群體崛起,他們不再滿足于工業化產品的千篇一律,開始追求手工私人訂制的個性與溫度。
還未到年底,工坊“山云瓷谷里”的設計團隊就忙著修改賀歲產品“萌豬盤”的圖紙。這只卡通粉彩“萌豬”體型如同不倒翁,身著傳統“官服”,看起來喜氣洋洋。
依托獨一無二的手工制瓷體系,越來越貼近生活、貼近市場的精巧創意正在瓷都不斷涌現,創意工廠、工作室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2017年,景德鎮藝術陳設瓷產值達126.2億元。
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非常活躍,促進了電子商務爆發式增長,陶瓷產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陳出新。
在淘寶商戶徐婉的倉庫里,貨架上擺放著上百種陶瓷產品,從裝飾擺件,到茶杯瓷勺一應俱全。在她看來,景德鎮陶瓷的創新速度今非昔比,“更新太快了,一個爆款產品最多火上兩三個月,還要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訂制需求”。
據統計,目前景德鎮從事陶瓷電商的企業9847家,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全國第三方交易平臺注冊有交易的陶瓷網店50148家。2017年,完成全平臺電商交易額318.2億元。
借助電子商務等渠道,景德鎮陶瓷企業出口足跡遍及全世界。互聯網是一個信息高速公路,它讓設計超越了國界,讓景德鎮工匠成為了真正的世界工匠。
為中國文化代言
如今景德鎮依舊是全世界陶藝家的“圣地”,每年來到景德鎮的外國藝術家超過5000人,他們因為景德鎮陶瓷而開始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
在景德鎮樂天陶社,63歲的荷蘭藝術家薩斯基婭·普費爾策講起她與中國的緣分時說“一切都是從泥土開始的”。在來到中國之前,薩斯基婭曾將主要精力放在銅雕創作上,直到2008年歐洲銅價上漲,她開始尋找新的創作材料。
“我想到了黏土,然后就決定來景德鎮,因為這里是世界上制作陶瓷最好的地方。”薩斯基婭說。從2008年開始,她每年到景德鎮駐場創作兩個月。她向景德鎮工匠學習制作青花瓷,并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1978年我到景德鎮為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購買景德鎮瓷器,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英國陶藝師克里斯蒂娜·安·理查茲說。從此,她便開始從事中國研究,并定期陪同藝術家朋友訪問中國,40年來走遍了中國。
不少“洋景漂”還主動當起了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美國西弗尼吉亞大學的一位教授20年前來到景德鎮三寶國際陶藝村參觀,就愛上了這座城市,他要求自己的學生必須在景德鎮修滿三個學分。2000年荷蘭陶藝家阿德里安·里斯與景德鎮結緣。在他的牽線搭橋下,景德鎮與代爾夫特從2009年起選派陶瓷藝術家互相進行駐地交流創作,最終結為了友好城市。
“景德鎮就是講中國故事的平臺,傳播中國聲音的窗口,展示中華文化的名片,這是我們的格局和定位。”景德鎮市委書記鐘志生說,未來,景德鎮將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開放的視野,不斷提升開放水平,向世界講述好中國故事。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景德鎮 陶瓷 中國 御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