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扭住戰爭制勝機理的牛鼻子
深刻認識和把握戰爭制勝機理,是當前研究戰爭和作戰問題的首要任務,也是在實踐中提升軍事理論創新水平的門徑。
深刻認識本質內涵。戰爭是敵對雙方作戰體系的整體對抗,戰爭制勝機理是戰爭的制勝規律、路徑以及方式方法,是隱藏在紛繁復雜的戰爭現象背后的深層獲勝之道,反映了戰爭系統的運行規則和原理。毛主席講,“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只要是運動的事物,就一定是有規律可循的。“強勝弱敗”是戰爭的根本規律,由此“力強則勝”應是戰爭的根本制勝機理,“以強擊弱”則是贏得戰爭的根本指導。這里的“力”,是“戰斗力”,而不是“體力、火力、機動力、防護力、信息力”中的某一方面的“力”。這里的“強”,則是戰爭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綜合一體的強,是靜態實力和動態戰力有機結合的強,是作戰體系表現出的整體戰斗力的強,而不是所謂“勇者為強、快者為強、精兵為強、智者為強”等某一要素的強。雖然“力強則勝”這一戰爭根本制勝機理不會變化,但戰爭制勝的具體方法途徑卻會隨著戰爭時空要素的發展而變化。推進軍事理論創新必須深刻認識戰爭制勝機理的本質內涵和復雜性,并敢于和善于運用其指導我們打勝仗,堅決避免陷入戰爭制勝機理不可知論的深淵。
正確把握辯證關系。研究、認識和運用戰爭制勝機理,必須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正確把握戰爭制勝機理內外部的辯證關系。要把握客觀性與主觀性的辯證統一。“力強則勝”是戰爭的必然反映,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人們不能隨意創造和消滅,但可以通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靈活地運用這一客觀規律,創造一個個打勝仗的奇跡。毛主席高超的軍事辯證法的要旨,就是善于把全局和戰略上的“劣勢”轉變為局部的一個個的戰役、戰斗的“強”,通過在一個個的局部集中優勢兵力,形成“以強擊弱”之勢,積小勝為大勝,使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最終贏得戰略和全局上的勝利;要把握一般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力強則勝”具有普遍意義,是一般原理和規律,但其具體內容又不是無條件地適用于任何時間、空間和任何情況。當前,尤其要把握戰爭制勝機理的層次性。戰爭系統具有體系層次上的制勝機理,各軍兵種因為武器裝備和作戰運用的不同,具有自身軍兵種的制勝機理,要堅決防止對戰爭制勝機理不分主體、不分對象、不分時空生搬硬套式的研究與運用;要把握穩定性與動態性的辯證統一。“力強則勝”這一制勝機理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但在某個特定的戰爭形態中,其在內涵和具體的實現方法途徑上又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如美軍“三非”作戰理論的成功運用,就體現了信息化戰爭中信息力優勢方對弱勢方的“以強擊弱”。
科學研判深刻變化。習主席指出,“現代戰爭確實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變化,看上去眼花繚亂,但背后是有規律可循的,根本的是戰爭的制勝機理變了。”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戰斗力,就孕育什么樣的戰爭制勝機理。農業時代的戰爭,是基于人體的散兵作戰和陣式作戰,作戰行動強調以人體為中心,“力強則勝”重點在于通過兵力集中達成兵力優勢,體現為力大制勝,勇者制勝。工業時代的戰爭是基于平臺的線式作戰,作戰行動強調以平臺為中心,“力強則勝”重點在于通過火力集中達成火力優勢,體現為規模制勝,消耗制勝。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戰爭是基于網絡信息體系的分布式作戰,作戰行動強調以體系為中心,“力強則勝”重點在于通過信息優勢形成決策優勢,進而形成行動優勢和效果集中,以保持和加速己方“OODA循環”,遲滯和破壞對方“OODA循環”,體現為信息優勢制勝、體系破擊制勝、聯合行動制勝。當前,要在認清“力強則勝”這一戰爭的根本制勝機理前提下,進一步突出、深化和豐富現代戰爭不同層次、不同要素、不同樣式的制勝機理研究,提升軍事理論創新的針對性、實效性。
高度關注技術引領。技術決定戰術,新技術孕育新的戰爭制勝機理,戰爭制勝機理深深地烙著技術的印痕,其特殊表現和具體實現方法途徑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而變化。眾所周知,裝甲兵的制勝機理在于坦克集中使用快速突擊,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機動速度每小時只能達到4-8英里,最大行程只有12-25英里,發動機性能也不穩定,裝甲防護差,武器火力弱,裝甲兵制勝機理只能體現于對步兵提供火力支援或開辟通路。而二戰期間古德里安指揮的裝甲集群能夠成功閃擊波蘭、法國,則是因為坦克的技術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當前,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深度學習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戰爭形態經歷了數字化、網絡化階段,正朝著智能化階段發展,“三無戰爭”闊步向我們走來,戰爭制勝機理可能產生顛覆性變化。推進軍事理論創新,必須高度重視發展和依靠地方先進的前端技術,不斷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理技融合發展,為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提供強有力支撐。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戰爭 制勝 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