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找到那柄管用的“音叉”
有人做過實驗:特制的、堅硬的玻璃匣子,用錘擊的辦法難以敲碎;而用音叉振動的方法,當音叉頻率與玻璃的諧振頻率一致時,玻璃匣子卻立即裂成碎片。它啟示我們,有的難題靠蠻力解決不了,必須找準脈搏用巧勁。
音叉效應的運用很廣泛。比如,企業確保產品銷量,過去重在增加宣傳投入、擴大宣傳規模,如今則更注重研究用戶心理、探知用戶需求。顯然,后者讓產品與用戶共鳴,巧妙地增強了營銷的力量。微信的成功也是如此,它把用戶之間的黏性、用戶與互聯網的黏性,轉嫁到用戶與微信的關聯上,以此實現“不用推廣的推廣”。微信的極大普及和運用,就在于找到了管用的“音叉”。
音叉起作用,關鍵在一個準字。玻璃的諧振頻率、用戶的使用需求,找準這個,就找到了撥千斤的那個“四兩”。軍事領域倡導知敵,也是這個道理。諸葛亮之所以能草船借箭,就是算準了曹操生性多疑,大霧之中不敢輕動,必定令水軍弓弩手亂箭齊射;劉伯承在七亙村重疊設伏,就是摸準了日軍指揮官的心理,料定敵人認為我軍不會三天之內兩次在同一個地方打伏擊。力雖不強,但只要用得準、打得巧,效果就不同凡響了。
“鋼鐵撞擊鋼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信息化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制勝機理發生深刻變化。“一線平推、步步為營”的老套路和“短兵相接、以量取勝”的老招數,適用性已經不強。快吃慢、聯勝散的戰場上,如何在作戰體系支撐下,通過多能、精銳的小型化部隊精確釋能,攻敵要害?如何在廣域立體多維布勢下,把力量整合作用于對方作戰體系的重心或弱點,尋求非對稱式破擊?解答好這些問題,我們就掌握了一柄柄管用的“音叉”。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不論做什么事,不懂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事物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找到打贏管用的“音叉”,需要我們大興學習研究之風,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熟悉掌握信息化戰爭制勝機理,使自己的頭腦、練兵的實踐與現代戰爭同頻共振。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音叉 管用 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