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讀·榜樣讀·榜樣
福建泉州:“刺桐港”上演變奏曲
新華社福州11月11日電 題:泉州:“刺桐港”上演變奏曲
新華社記者張選杰、李兵峰 解放軍報記者呂德勝
福建泉州母親河晉江兩岸(2017年8月1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發(陳英杰 攝)
昔日海防海戰一線,今天改革開放前沿。走進福建省泉州市,這座向海而生、依海而興的城市,在改革開放春風吹拂和“一帶一路”倡議惠及下,持續上演“變奏曲”,正在實現新跨越。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刺桐城”。踏訪擁有1500多年對外開放歷史的“刺桐港”,榮光處處可見。
在泉州灣古船陳列館里,一艘13世紀的多桅、多艙、多層板的遠洋木帆貨船,雖經數百年海水浸泡、浪沙洗禮仍依稀可見當時的鼎盛輝煌。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里,一件件展品再現了那段歷史——中外商船從這里出發,前往世界各地,帶來琳瑯滿目的舶來品,世界各地的文明文化不斷相遇、交融。
石湖碼頭斑駁的條石,為紀念抗倭英雄而建的“再借亭”,似乎在提醒著人們,這里曾是海防重地。不遠處,一個現代化新型石湖港正在崛起——這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進口荒料石集散地之一。碼頭邊的漁村,早已家家建起小洋樓,買了小汽車。
今天,浩瀚大海的不竭濤聲,依舊在歷經滄桑的港口中回蕩,而一個個海防海戰前沿,早已悄然發生巨變。
位于晉江最南端的圍頭村,是祖國大陸距離大金門島最近的地方。這里地勢險要、泊位水深,是“正瞰大海,南北洋舟船往來必泊之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60年前的8月23日,國共雙方隔海展開炮戰,延續時間持久。不到3平方公里的圍頭,一共落下幾萬發炮彈。村里100多人參加支前民兵,在炮戰中做出突出貢獻,60多名村民榮立二等功、三等功。“毓秀樓”是當年炮戰遺跡之一,屋頂、磚墻上的累累彈坑,讓人回想起這里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
戰火后重獲新生的圍頭,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大力發展養殖業和鄉村旅游業,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5萬元,成為福建省美麗鄉村建設的排頭兵。圍頭戰地文化漁村還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圍頭,過去是‘英雄的圍頭’,現在是‘美麗的圍頭’‘希望的圍頭’。”從普通民兵成長為圍頭村黨支部書記的洪水平,曾被評為“全國邊海防工作先進個人”,他說:“一水相隔,隔不斷地緣、商緣、姻緣、民緣、水緣,我們成了兩岸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從大坪山俯瞰福建泉州市區(2015年12月10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發(陳英杰 攝)
昨天,這里是震驚世界的炮戰前線;今天,這里成為兩岸交流的前沿。
通商,圍頭被福建省確認為民間對臺貿易的試點,不少人到臺灣去做生意,也有臺灣人來圍頭工作生活;通婚,現在嫁到臺灣的圍頭姑娘有137人,嫁到圍頭的臺灣姑娘也有9人;通水,今年8月5日,源自泉州母親河晉江的水,經圍頭入海,通過海底管道輸至金門,有效解決了困擾金門的缺水問題。
海路迢迢、潮漲潮落,訴說不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動人故事;碧波蕩漾、靜謐安詳,描畫不完今天踏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泉州美麗新風景。
改革開放40年來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泉州始終勇立潮頭、先行先試,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被確定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積極謀劃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泉州模式”和“晉江經驗”。
一艘艘外籍船舶進出,一艘艘海警、海事艦艇穿梭,日新月異的泉州,已與3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海運物流通道,“海絲”朋友圈不斷擴大,去年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貿易總額達720億元,成為新時期我國開放國門的一個縮影。
民營企業泉工股份有限公司,業務橫跨亞歐大陸,在全球建設了三大生產基地,客戶覆蓋全球四大洲。它只是泉州發展的代表,匹克、梅花傘業、群峰機械、南方路機、峰億輕紡等企業,都在“刺桐港”搭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船揚帆遠行。
六勝塔、萬壽塔……“刺桐城”一座座粗獷古樸的高塔,古時的航標,今天仍在用那凝望千年的眼眸,迎送著天際歸帆,守護著繁榮和平。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泉州 圍頭 刺桐港 福建 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