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陳韻杼:工業文化是實體經濟的柔性支撐
作者:陳韻杼
工業是強國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業文化在工業化的進程中產生、積淀與升華,對推動工業由大變強具有基礎性、長期性、關鍵性的影響。
工業文化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形成的,是滲透到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始終是一國經濟發展并走向強盛的基礎,既需要技術發展的剛性推動,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在推進工業化的探索實踐中,我們孕育了大慶、“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文化典型,形成了創新精神、誠信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等富含現代化意識的工業精神,這些優秀的工業文化為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而東北工業題材電影與工業文化密切相關,一方面,電影形象生動地記錄了東北工業、中國制造的萌芽與發展,體現了工業文化逐漸積淀的過程。另一方面,電影具體可感地展現了工業文化在工業生產中的推動與引導作用,在當下仍富有深刻的教育與啟迪意義。
東北工業題材電影是時代的記錄者。從1949年第一部工業電影《橋》伊始,東北工業題材電影始終站在東北工業生產的一線,聚焦于東北這一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在黨的領導下所經歷的復雜而廣闊的社會歷史變遷。比如1958年由王逸導演的電影《白手起家》,表現的就是遼寧本溪合金廠的工人在一窮二白的生產條件中群策群力克服困難,成功地冶煉出了各種合金的故事。《白手起家》采用了記錄性的藝術手法,在現實生活中取材,并起用真實群眾作為演員,從而深刻立體地反映了先輩工人創業之初的時代面貌,并彰顯了工人在勞動中迸發出工匠精神、創新精神與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的過程。
東北工業題材電影是工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參與主體平等權利的尊重,對工廠工作中的實干與創造精神發自內心的熱愛,對更高境界的奉獻,以及對逆境困境中生命力的保存,諸如此類,這皆是東北工業題材電影的重要主題,也是擁有“共和國長子”之稱的東北工業文化的深層內涵。電影以昂揚的姿態鼓舞人、以高貴的精神品質凈化人,我們可以從電影中主動提取、感悟并吸收這些優秀的工業文化,并將其轉化為應對當下創新不足、專注不深、誠信不夠、實業精神弱化等市場問題的有利思想資源。
工業文化為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柔性支撐。2016年12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印發《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深刻闡釋工業文化發展的戰略意義,要求“發揚中國工業精神;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發展工業文化產業;加大工業文化傳播推廣力度;塑造國家工業新形象。”工業文化在傳承和培育中國特色工業精神、樹立工業發展新理念、提高全民工業文化素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工業文化是工業進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是制造強國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打造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工業文化,為制造業和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柔性支撐。特別是東北實施全面振興戰略,已經到了“爬坡過檻”階段,更需要文化的軟支撐。因此,我們不僅需要將凝聚發展工業文化作為社會共識,并提煉、整合地域工業文化資源,而且可以培育和發展工業電影、地域工業文化旅游等工業文化產業,從而形成新的經濟競爭優勢。運用好電影這個重要的現代藝術資源,增強工業文化內涵和內在價值,更好服務于東北全面振興戰略的實施。(陳韻杼)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工業文化 實體經濟 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