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從三大“窗口城市”看經濟換擋升級
不久前,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這半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尤其是在當前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能否保持行穩致遠的態勢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資料圖
近日《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東莞、溫州、武漢三地,通過抽樣調查外貿、民營經濟、科技創新等不同企業的發展情況,觸摸中國經濟脈動,觀察中國企業未來趨勢。
東莞:“貼牌工廠”走向智能制造
“不轉型只有死路一條!”東莞市碩科塑膠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沖說。碩科為許多重大國際賽事提供足球,傳統的足球制造生產依賴大量的人力,“我們的許多同行都搬到了人工成本更低的東南亞,但我們不想走,這是我們的家,我們一定要成功轉型。”通過與東莞當地智能制造企業合作,碩科開發出第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將原來需要100人的生產線減少至20人,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一,但企業營業額卻翻番。
廣東東莞,這個昔日以“貼牌”而聞名的“世界工廠”,如今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據海關統計,今年1月至5月,東莞市外貿進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2.7%,但遠低于全國8.8%的增速和廣東全省3.7%的平均水平。記者了解到,東莞的轉型,在無奈中起步,卻在自覺中發展。
人工貴、招工難,用地成本大幅增加,這是在東莞普遍存在的情況。幾乎所有的工廠大門都有一個共同點——招工室。若有年輕人在工廠大門口徘徊,都會遇到有人來“拉工”。記者調查發現,在過去短短幾年間,東莞當地廠房租金幾乎翻了一番。
加工貿易原本微薄的利潤正在不斷被吞噬,轉型就這樣在無奈中起步。自動裝卸車、自動布件機、自動測試系統……大企業用大設備,小企業用小設備。東莞大批企業大資金投入,盡可能多地使用自動化生產設備,有的企業還轉移出去大量產能,在東莞僅保留高附加值產品生產以及企業的設計研發和采購銷售部門。
“機器換人”已經成為東莞的“城市戰略”。自2014年以來,東莞市連續三年安排兩億元財政資金資助企業實施“機器換人”。為加快推動東莞市智能制造的推廣和應用,東莞市政府還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牽頭建設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等先進平臺,推動東莞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及實體企業的轉型升級。
僅僅依靠節流是不夠的,還要開源。“雖然我們也是做貼牌,但我們也研發新產品。”陽華實業(東莞)有限公司營運總監李水明說,企業有專業研發團隊并成立專門的研究院,出口產品很多都是企業自己的創新成果。現在,企業已經瞄準了智能家居的控制設備,開始了新產品的研發工作。
與此同時,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也成為企業走出去的新路子。作為國內建筑五金的龍頭企業,堅朗五金抓住機遇,為企業尋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公司副總裁殷建忠表示,2016年后受“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推進的影響,出口保持著20%以上增長。2018年以來,該公司海外訂單的增長率已經超過18%。
為實現東莞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這一根本性跨越,東莞正在加速補短板、轉動能,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和企業,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不斷提升創新能級,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構建智能制造全生態鏈和科技成果孵化育成快速通道,培育更多支柱產業集群。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東莞市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雙降,一般貿易出口大幅增長;貿易順差730億元,擴大42.1%。全球每五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產自東莞、全球每五人就有一人穿東莞毛衣、全球每十雙鞋就有一雙來自東莞。
目前,東莞圍繞智能手機產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產業鏈。1月至5月,東莞市出口機電產品總值增長7.8%,占同期東莞外貿出口總值的76.6%;其中,出口手機476.8億元,增長53.3%。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東莞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突破4000家;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提高到39.0%;R&D占比提高到2.55%;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比首次超過50%……一系列數據表明,東莞制造業質量和效益的指標均處于歷史上最好水平。
溫州:金融風險出清重新振作
“目前,溫州的金融風險已基本出清,出現問題的擔保公司已基本處置完畢,有擔保的企業正在逐步退出,且退出過程的風險可控。”溫州市金融工作辦公室地方金融處副處長卓朝華說。記者了解到,從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到四年前的“擔保風波”,在過去的十年間,溫州市場經濟大浪淘沙,為今天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
浙江溫州,當年靠著“雞毛換糖”的精神,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溫州商人”一躍成為全國民營經濟的代表之一。然而,幾年前的“擔保風波”卻讓這座城市和它的企業陷入困境。如今的溫州,重新振作。2014年溫州的“擔保風波”達到頂峰,溫州地區銀行貸款的不良率達到6.8%。
當年,溫州成立金融風險處置辦,法院、人行等11個部門抽調人員參與,處置擔保圈風險;成立民間借貸登記中心,對單筆超過300萬元的企業貸款,或單筆達30萬元的個人融資進行備案;成立信保基金,促進政府為小額貸款做保險,目前信保基金累計使用金額達78.45億元,有兩萬多家企業受益……
截至今年5月底,溫州地區銀行貸款的不良率已經回落至1.65%。
其中的過程并不是沒有陣痛。2012年至今,溫州處置不良貸款1900多億元,破產案件達1000多個,占同期全國企業破產案的五分之一。
金融風險基本出清過程中,政府仍積極扶持企業發展。
比如,在營商環境方面,正在推進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覆蓋80%以上的審批部門,通過優化流程,共減少申報材料223件、辦事環節240個,提速率達51.2%;
“先照后證”“多證合一”改革,將更多涉企證照與營業執照整合,截至目前,全市共辦理“多證合一”接近15000件等。
“溫州政府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比較好的營商環境,還支持高新技術產業方向,給予專項的技術補貼、減稅降費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業發展。”瑞立集團財務總監林建鋒說。
如今,溫州人以當年“雞毛換糖”的開拓精神重新振作起來。
“我在經信委工作多年,沒事總喜歡下班到工業區、經開區去走走。這一兩年來,我能明顯看到廠區里的燈多了,樓房里加班的人更多了,這就是溫州經濟變好的直觀表現。”溫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趙濱說。
從數據上看,溫州工業經濟自2016年以來持續回暖。2017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1.2%,創近5年新高;今年1月至5月,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2.8%,當前溫州企業手持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增加和持平的占85%。
“我們會關注外圍環境變化,但國際下游廠家短期內替換不了我。”福達合金董事長王達武自信地說,企業專注“1米寬”領域,努力做到“100米深”的深度,目前生產的新材料開關觸頭品質已經接近甚至超越德國、日本同行水平,國際下游廠家要換供應商至少得三五年。
“我們的產品性能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國際下游廠家要更換供應商很難,我們有能力轉嫁關稅成本”。王達武說。
高新技術企業如此,經歷了轉型升級的傳統企業也有如此底氣。
“我們并不太擔心人力成本快速上升,也不害怕東南亞等地的廉價勞動力競爭。”康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圣能說,過去幾年,康奈發力私人定制,目前一天有200多雙定制鞋出廠;通過“機器換人”替換一線生產工人1000多人,節約大量成本。
“現在大家都知道不升級就會被淘汰,做了升級就能活得比較好。”溫州市黎東眼鏡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敏說,自家企業已經完成制造方面的改造升級,足以支撐企業下一個十年的發展,下一步企業要走品牌戰略,在全球范圍內買知名品牌。
到如今,轉型升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漸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
據溫州市政府數據,電氣、鞋業、服裝、汽摩配、泵閥等五大傳統產業,2017年增加值達523.70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48.2%;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為137.96億元、450.41億元、494.01億元,增速分別為9.6%、10.1%和10.7%,均超過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
武漢:“中國光谷”創新發展
30年前,武漢東湖高新區一度被戲稱為武漢地圖外的“兩厘米”,全部家底只有電子一條街。如今,這個因光纖光纜產量世界第一而聞名的“中國光谷”,正邁向“世界光谷”。
湖北武漢,歷史悠久,在過去幾年中成為中國創新發展城市的代表。“中國光谷”讓武漢高新區獨樹一幟,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中部高新區域經濟建設的“樣板間”。
“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光谷’!”前不久,《中國光谷2035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綱要》在武漢東湖高新區正式發布。
成功研發我國首臺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重構全球激光產業版圖;光纖激光器行業國內龍頭;今年湖北省首家在A股上市的企業……剛滿11歲的銳科激光表現令人矚目。
“2007年以前,中國光纖激光器長期依賴美國進口,不僅價格昂貴,而且供貨周期長,一定要創造一條中國人自己的光纖激光器產業鏈。”銳科激光創始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閆大鵬說,公司團隊潛心研發,手把手教企業制作元器件,實現了激光器核心材料和器件自主研發和生產,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同時,為國內企業轉型降低成本。
在位于光谷的長江電氣智能電網產業園,車間里的工人們正在加緊生產智能配電柜,這種設備大量應用于正在建設中的北京新機場。
“配用電領域正在經歷從‘功能化時代’向‘智能化時代’轉變,這種技術變革帶來巨大發展機遇。”長江電氣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新城說,我們捕捉到智能電網市場的需求變化,加大創新投入邁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自主研發了智慧變電站管理系統,在與國內外電氣行業巨頭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依靠技術創新、產品優勢等綜合實力,一舉拿下北京新機場核心區電氣設備訂單。
王新城說,近三年,公司訂單年均增速超過15%,今年保守預計增長20%以上。“未來五年,公司計劃每年引進200名以上高端技術人才,研發人員占比將由現在的10%提升到30%。”
企業因創新而更具活力,產業因創新而更具競爭力,長江電氣只是一個縮影。
海量數據分析比對,從中發現苗頭隱患,把風險化解于無形……在湖北省“公安云”的“五查一聯系”系統中,公安人員鍵入查詢對象的身份信息,便能立刻看到查詢對象的人員關系、社會關系、個體特征等信息,能夠快速鎖定嫌疑人。
這種“一鍵式”查詢技術,得益于國產數據庫的強力支撐,武漢達夢數據庫公司就是這一核心技術的研發者。
“數據領域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IT巨頭掌握,達夢從成立之日起,就堅持‘原始創新、獨立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這是始終扎根于達夢血液中的理念。”武漢達夢數據庫公司董事長馮玉才說,達夢潛心研究20多年,走了一條難度高卻潛力無限的自主研發之路。
如今,達夢數據庫產品已廣泛應用于民航、電力、財務、氣象衛星等領域,連續多年在國產數據庫市場占有率第一,并進軍國際市場,占得一席之地。
像達夢這樣的科技創新,從武漢東湖高新區成立的那天起就一直在涌現。
昔日的電子一條街,如今已是518平方公里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武漢東湖高新區依托自主創新這一強大動力,聚集人才,培育企業,建設光谷,走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光谷模式”。
高新技術產業優化了工業重鎮武漢的產業結構,成為發展新動能。“去年光谷企業總收入1.2萬億元,過去五年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增幅,成為中部地區科技創新活力最強、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劉子清說。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劉開雄、譚謨曉、許晟、黃浩苑、陳俊、陳煒偉、安蓓、魏一駿采寫)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企業 東莞 經濟 溫州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