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以新的比較優勢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比較優勢理論最早來自于亞當·斯密的絕對比較優勢理論:各人、各國都發揮自己的絕對比較優勢,然后兩人、兩國進行交換,由于兩人、兩國都用最便宜的方式生產產品,不僅兩人、兩國的蛋糕可以做得更大,而且整個社會的蛋糕也因此做得更大。斯密之后,大衛·李嘉圖提出了相對比較優勢理論:兩個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個在兩種職業上都比另一個人強,不過制帽只強五分之一,而制鞋則強三分之一,那么這個強的人可以專門制鞋,那個差的人可以專門制帽,然后兩個人再進行交換,這樣對雙方都更為有利。李嘉圖在此基礎上,把在兩個人之間適用的原理推至兩個國家:甲國生產毛呢和葡萄酒都比乙國效率高,但生產毛呢的效率更高,乙國雖然兩種商品的生產效率都不如甲國,但就乙國自己而言,葡萄酒的生產效率高于毛呢,于是甲國可專事生產毛呢,乙國可專事生產葡萄酒,然后兩國再進行交換,這就是兩國之間的國際貿易。李嘉圖發展了斯密的絕對比較優勢理論,提出的相對比較優勢理論成為支撐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原理。
按照李嘉圖的相對比較優勢理論,會有如下的結論:發展中國家就應當一直生產襯衣之類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因為發展中國家具有勞動力便宜的比較優勢;發展中國家很難或者不能擁有關鍵產業的核心技術,因為發展中國家不存在這方面的比較優勢。同樣遵照李嘉圖的相對比較優勢理論,發達國家就應當出售他在關鍵產業的核心技術,因為它具有比較優勢,然而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發達國家恰恰對關鍵產業的核心技術實行了貿易保護,這就是當前美國的做法。對現實經濟活動的不可解釋性,使得相對比較優勢理論暴露出其先天的不足:
首先,李嘉圖把適用于個人之間的交易原理推演到了國家之間,認為在個人之間適用的、正確的原理,在國家之間同樣適用、同樣正確,這顯然是不對的。更何況,李嘉圖是站在發達國家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如果照此實施,欠發達國家只能永遠生產低端產品,因為這是他們的比價優勢。如果永遠做低端產品,那就只能永遠成為發達國家的附庸。在現實經濟活動中,一些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能夠成為發達國家,就是因為他們不滿足于簡單地制造低端產品,而是為了國家真正的獨立和發展,依靠產業政策發展了很多關鍵產業領域的尖端技術,從而使本國的經濟發展不受制于人。也就是說,他們并沒有陶醉于做襯衫,而是在做襯衫的同時還學會了做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逐漸地,一些本來需要向發達國家購買的產品現在不買了,可以自己生產了。世界經濟史證明,適時地擺脫傳統的比較優勢,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保持經濟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
其次,比較優勢的內涵是因時代不同而不同的,是動態的。在人類社會產業層次比較低、技術含量普遍不高的階段,傳統的、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在經濟交往中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的時候,比較優勢體現為在科學技術的某一方面具有優勢。為什么一些自然條件處于不利地位,似乎沒有傳統比較優勢的國家能成為競爭中的佼佼者,比如以色列,農業技術卻相當發達,原因就在于一國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具有了比較優勢。
最后,創新能力比任何自然資源都重要。創新能力是一國經濟發展根本的、最具有決定性的比較優勢。近現代經濟發展史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能,也是一國經濟發展處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條件。創新需要被激發,要有能夠激發創新的制度安排,因此,要想在創新能力方面獲得比較優勢,前提是要有一個利于創新的環境和制度安排。
對于一個經濟追趕型的國家而言,在發展的起始階段,可以發揮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以此換得發展之初最基本的資本和技術。當最初的發展已經實現,需要強身健體的時候,就要對傳統的比較優勢主動割舍、積極揚棄,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技術創新和掌握核心技術上下功夫。發展中國家需要自由貿易,但同樣需要產業政策來推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否則就會在自由貿易的過程中喪失競爭力。通過適當的產業政策形成在一些關鍵產業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是后發國家步入發達國家的必由之路。
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高質量發展包含十分豐富的內容,但最基本的是強身健體,是做強產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關鍵產業的核心技術,形成與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相適應的比較優勢。而要獲得科學技術方面的比較優勢,就需要千方百計、切切實實地推進實質性創新。
實現創新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市場自發形成的創新,這取決于創新的氛圍。創新的氛圍包括社會對創新的廣泛認同和參與,全社會推崇創新精神包容創新失敗,還包括創新資源的有效分配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另一種是由適宜的產業政策激勵形成的創新,這就需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具體到我國,就是一定要制定科學的產業政策,協調和組織企業在關鍵產業、關鍵領域實現創新突破、掌握核心技術。
(作者:李義平,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優勢 較優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