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海絲”路上的堅守與期待
新華社“中遠荷蘭”號8月6日電 特稿:“海絲”路上的堅守與期待
新華社記者吳嘉林
每一位歷經風浪考驗的老船長,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每一名受過部隊錘煉的軍人,都有為國奉獻的情懷。
在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旗下的“中遠荷蘭”號上,就有這樣兩位“掌舵者”。船長顧龍華和政委董洲,一個從事海員工作38年,一個曾當了21年的兵。他們隨著“中遠荷蘭”號集裝箱船航行在中國與歐洲之間,肩負著將上萬箱貨物安全、準時送達的使命,在新時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書寫新的故事、做出新的貢獻。
“當船長,做一天學一天”
“小學四年級時,我在黃浦江邊的修船廠看到萬噸巨輪,心想世界上竟然有這么大的船!”對船的喜愛從此在顧龍華心中扎根。他于1980年從南京海員學校畢業,隨后從實習生一直做到船長,駕駛的船只也由小變大,現在的“中遠荷蘭”號一次可裝13000多個標準集裝箱(標箱)。
2005年,因氣象信息未能準確預報,他駕駛的一艘散貨船在太平洋遇上了惡劣天氣,巨浪險些將船打翻。后來他成功地調頭順風行駛,才逃過一劫。
“現在想起當時情景,我還會發抖。”顧龍華說,在海上,每天都可能遇到新情況,絕對不能松懈。“當船長就是要比別人想得全面一點,做一天學一天,在教訓中成長。”
船長就像司令官,而政委則好比大管家,既要負責安全保衛、后勤保障、船舶黨支部建設等事務,也要參與船舶靠泊作業等工作。
董洲曾在空軍服役,2011年轉業到公司做船舶政委。新職位和以前在部隊從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相似性,他很快融入了新角色。能夠為國家貿易發展盡一份力,他感到很有成就。
“有過遺憾,但從來沒后悔”
風浪引起的顛簸,不分日夜的值班,機艙內的高溫和噪音,長期漂泊在外的孤獨,通訊不暢引發的思念……海員需要承受的艱辛超出常人的想象。
遠洋貨輪每次出海常常是7、8個月。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出生,父母生病時不能照顧……這樣的情況在海員中比比皆是。幾乎所有“中遠荷蘭”號的船員都對記者說過,對家人的虧欠是他們最大的心結。
“有過遺憾,但從來沒后悔過。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有這個準備。”顧龍華說自己習慣了這樣的付出。每次跟妻子通電話,為了不讓她擔心,就算自己壓力再大,他也會說“一切都好,放心”。
董洲說,在每年3到4個月的假期里,船員都會溫情陪伴家人,彌補親情的缺口。然而,他和顧龍華都表示,休息時間一長,反而會想念早已習慣了的船上生活。
隨著通信技術發展,以前寄出去幾個月才能收到的家書已被轉瞬即達的短信、微信取代,每次靠岸時船員們都會跟家人語音、視頻聊天。在海上手機沒信號,他們可以通過公司配備的郵件系統跟家里保持聯系。
“以前手機國際漫游的費用高,船員舍不得開通。這兩年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沿線國家的漫游費都降下來了,每天幾十塊錢不限流量。這給船員們帶來了很大方便。”董洲說。
“海員是絲路的建設者和守護者”
“貿易是不是景氣,我們船員一目了然,看集裝箱的數量就知道了。”
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推進,顧龍華和董洲直觀地感受到中國與沿線相關國家間的貿易往來在加深。
“2013年,我們公司跑歐洲的航線,用裝載量5000標箱的船就夠了,后來逐漸派出10000以上標箱的,到今年已經是20000標箱的船在跑了。”顧龍華說。
據了解,在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的所有航線中,遠東至西北歐航線的運輸需求最大,當前運力最大的20000標箱級集裝箱船都調配到這一航線上。
董洲說,與此同時,遠東至黑海航線等新航線也開辟出來,說明中國的貿易“朋友圈”越來越大。
顧龍華表示,相信貿易繁榮會讓航運企業提高效益,讓海員們分享紅利。同時,這也對我國海員管理、人才儲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海員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者和守護者。”董洲說,相信在海員們的辛勤付出下,我國的航運事業會進一步發展。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龍華 海員 路上 董洲 海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