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中醫藥文化科普傳播健康與養生知識
包裹中藥丸的“外殼”蠟丸是怎么制作的?有驅蟲功效的中藥香囊里包含了哪幾味藥草?野山參和養殖參分別長啥樣?從國家博物館里的一場中醫藥健康文化主題盛宴中,人們通過感官體驗找到了答案。
在中醫藥法實施將滿一周年之際,由中醫中藥中國行組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中醫中藥中國行——2018年中醫藥健康文化大型主題活動”30日在京啟動。健康咨詢、互動體驗、健康講座、科普資料發放……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吸引了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冒著酷暑前來參加。
家在北京的鄔女士一家三口在老字號藥店永安堂的展位前駐足良久,目不轉睛地看著一個大藥團通過簡易的工具被加工成一顆顆大小均等的渾圓的藥丸。“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瑰寶,我們應該對它多一些了解。”鄔女士說。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更加重視生命質量、注重中醫養生。國醫大師王琦在活動開幕式上說,中醫藥文化科普能夠增進社會對中醫藥核心價值理念的認知和認同,服務于百姓健康。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既要靠醫療衛生服務的“小處方”,又要靠社會整體聯動的“大處方”。但對誰進行科普、用什么方式科普,才能提起人們的興趣,達到應有的效果?
普及中醫藥健康文化需從娃娃抓起。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近年來,各級政府和社會機構在推動中醫藥文化走進校園過程中做出不少嘗試。
北京承易啟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一套適合一至八年級學生閱讀的中醫藥文化教材,被家長們爭相索取。“脾和胃一樣,都像是糧倉的主管,保障供給、運化五味的生命活動歸屬于脾胃。”打比方、講故事、圖文并茂的教材內容,讓中醫藥知識“活”了起來,提升了學生和家長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
“要用人民群眾看得見、聽得懂、用得會的途徑和方法普及中醫藥健康知識和方法,讓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直入人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表示,要通過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活動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的普及,提高全民健康素養。
記者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了解到,除舉行中醫藥健康文化大型主題活動和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大賽外,今年還組織第五屆全國悅讀中醫、中醫藥健康文化精品遴選、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和中醫中藥港澳行等活動,建設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體驗場館,并開展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調查。
隨著互聯網與中醫藥的深度融合,四診儀、中醫健康管理太空艙、中醫經絡腧穴解剖教學平臺等智能設備在中醫問診、中醫教學等方面應用日益廣泛。專家表示,中醫智能設備也將在中醫藥科普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編輯:趙彥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 科普傳播健康 養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