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給民企更多機會“挑大梁”
科技部和全國工商聯近日印發《關于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引領產業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民營企業,在產業細分領域培育一批“隱形冠軍”和獨角獸企業。
資料圖
如何為民營企業營造一個更為寬松的發展環境,吸引他們參與政府投資的重大項目,邁開國際科技合作的步伐?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發揮靈活互補優勢 鼓勵投身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此次《意見》旨在發揮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對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通過政策引領、機制創新、項目實施、平臺建設、國際合作等加強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充分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在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中,支持企業牽頭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企業配套投入資金,圍繞國家目標參與課題研發。”張曉原介紹,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共立項1115個,286項為企業牽頭,占比26%;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企業牽頭的課題比例從“十一五”的36.7%上升到“十二五”的52.3%,集成電路裝備、寬帶移動通信、數控機床等專項中,企業承擔任務比例超70%。
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中,民營企業的身影同樣活躍。目前,我國已培育600多家國家創新型企業,一半以上為民營企業;依托企業建設了19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民營企業建設的有54個,科技部對每個中心投入300萬元支持經費。
“由于民營企業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在研究經驗、人員結構等方面難以與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匹敵,在競爭參與國家重大研發任務的過程中天然處于劣勢。”張曉原坦言,《意見》指出,今后要通過競爭方式,依托行業龍頭民營企業布局設立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和創新平臺,對外開放和共享創新資源,發揮行業引領示范作用。
對于《意見》的出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副理事長、京東集團副總裁、AI平臺與研究部負責人周伯文表示“非常欣喜”,在他看來,這將使民營企業能有更多機會參與國家戰略層面重大項目。作為創新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可與大型央企、高校形成優勢互補,發揮靈活、貼近民生的市場優勢,協同創新、共同發展。
數據顯示,自2005年至今,科技部已批準建設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為175個,依托民營企業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22個,占到總數的13%。“通過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大量專利,制定行業標準,大幅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張曉原舉例說,依托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中藥制藥過程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創立了以桂枝茯苓膠囊為示范的中成藥功效相關質量控制體系,推動了中藥標準化水平的提高,研究成果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打出政策組合拳 為企業技術創新松綁加油
近年來,國家在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相繼出臺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研發投入加計扣除等普惠性創新政策,并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為企業技術創新松綁加油。此次《意見》也提出要落實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各項政策。
“現有創新政策多為普惠性政策,民營企業要達到政策設置的條件,相比于國有企業難度更大。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需要企業有較高的財務管理能力,部分民企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大多采用委托財務記賬的方式開展財務管理,研發費用歸集無法達到政策要求,因而無法享受政策。”張曉原透露,接下來還需加大和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抵扣的實施力度,完善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推廣實施創新券、科技金融等普惠性政策。
搭平臺、設基金、促投資,國家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打出了組合拳。2016年以來,科技部支持建設了河北·京南、寧波、浙江、上海、江蘇、山東6個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其中,浙江示范區設立20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撬動民間資本投向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并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全年總額超70億元;上海閔行示范區發揮創新券作用,挖掘企業技術需求372項,節約企業研發成本1.2億元,帶動產業化投入資金12億元……
在引導民間投資支持創新創業的同時,科創企業融資難的現象也正得以改善,國開行、中國銀行等10家試點銀行在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等5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試點,為科創企業提供“投資+信貸”的新型融資模式。
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龍頭民企“走出去”有底氣
《意見》強調,鼓勵民營企業并購重組海外高技術企業,設立海外研發中心,促進頂尖人才、先進技術及成果引進和轉移轉化,實現優勢產業、優質企業和優秀產品“走出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對外開放水平。
“推動企業‘走出去’,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加大研發投入,形成技術創新鏈的頂端優勢,是真正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達成創新型國家的顯著特征。”張曉原說。
如今,我國龍頭民營企業已在許多技術領域彰顯了吸引和利用全球資源的能力,具備了與國際一流研究機構對話和合作的基本條件。“近年來,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京東在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均有大量投資布局,紛紛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并購相關創新企業。”張曉原認為,能否盡快通過國際化提升企業實力,不僅取決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取決于企業的國際視野、戰略眼光及其打造中國高端品牌的決心。
2017年10月,馬云宣布成立“達摩院”(阿里巴巴全球研究院),未來3年將投入1000億人民幣開展研發活動。“京東目前在硅谷設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與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聯合實驗室,與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等國外頂尖高校進行產學研的深度合作,這些都為承接海外重大項目奠定了基礎。”周伯文也表示,京東AI平臺與研究部的技術已達到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水平,有能力服務國家并在人工智能領域承擔重大項目,攻克一些人工智能領域的關鍵技術。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企業 創新 國家 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