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手術機器人應用需加強質控
近日,一項針對9家三甲醫院10臺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俗稱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評估結果出爐。該研究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完成。結果顯示,其使用情況存在技術應用差異,建議有關部門加強技術規范化管理和質量控制,調整定價收費政策。
技術應用存在差異
該研究顯示,所有調研醫院的醫護人員在開展機器人手術前,均參加了設備廠家技術培訓。各醫院匯報的手術學習曲線,即達到技術熟練水平的最低操作案例數,因人而異。以內窺鏡手術機器人輔助前列腺癌根治術為例,有些泌尿科主刀醫生認為5例~10例即可熟練掌握,團隊磨合曲線為15例~50例不等,與國際文獻報道的至少10例~30例存在差異。研究提示,這與臨床人員本身能力水平、腹腔鏡技術掌握程度以及對智能化手術操作界面適應能力有較大關系。
在患者及費用情況方面,9家醫院2014年8月~2016年7月共開展5490例手術,平均費用7.71萬元,其中手術費平均占比僅23.2%。另外,有1/3的患者全自費。東部地區患者自費部分占總費用的比例為44%,中部地區為85%,反映出中部地區患者面臨較重的診療負擔。
亟待建立有效的質控機制
調研發現,從手術部位看,機器人參與的手術以泌尿系統為主,集中在腎和前列腺手術。有個別醫院良性腫瘤手術占比較大。該研究提示,個別醫院存在技術過度使用的問題。
據悉,內窺鏡手術機器人屬于限制使用的醫療技術,國家對其采取事中事后監管,主要臨床準入適應證判斷由各家醫院自行確定。當前國家層面沒有臨床應用統一的指南和標準。調研發現,醫院均自發進行了技術規范管理。其中,科室、人員及適應證的確定主要由醫院管理層決定,個別醫院還建立了單獨的設備管理和適應證申報機制。
調研發現,目前,多數調研醫院尚未建立有效的質控機制,臨床人員上機前僅接受廠家提供的培訓,無法滿足臨床專科操作需求,需要建立專科技能培訓機制以確保操作質量。
定價和收費有引導作用
調研發現,僅部分地區制定了針對內窺鏡手術機器人的收費方式與標準,大致可分為固定開機費另加實際耗材費用、省市固定價格打包收費和自主定價3種類型,彼此差異較大,對設備應用存在較大影響。
其中,固定價格打包收費方式對醫院手術開展范圍有一定限制作用,醫院會通過降低疑難復雜手術比例來擴大收益。總體來看,各省市定價標準和收費方式對醫院內窺鏡手術機器人的應用存在較大影響。首先,固定開機費影響設備開機效率,驅動機構提高手術量以降低次均成本。其次,不同術式復雜程度不同,耗材和器械應用不同,固定費率不利于鼓勵部分疑難手術開展,如心臟外科手術。不同收費方式及標準對于醫療供方行為影響較大,也對患者產生一定的臨床和經濟影響。
該研究負責人肖月副研究員表示,內窺鏡手術機器人批量引進晚于發達國家10余年。隨著手術量的迅速增加,一些不規范應用及潛在風險問題顯現,會影響這類高端外科手術技術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該研究建議,國家及地方衛生主管部門加強對高端醫療設備的規范化管理和質量控制,鼓勵公立醫院加強有關設備成本核算、技術應用管理及審查。(記者 姚常房)
編輯:趙彥
關鍵詞:手術機器人應用 加強質控